净土法门的修学次第 1.我们有幸闻到了佛法,远离了人生第一大遗憾,我们在这个时代选择了净土法门,远离了人生第二大遗憾。我们踏上了净土法门的道路,有两种人是决定成就的,一种是上根利智之人,一种是下愚之人。上根利智之人,能够信真愿切,看破放下,随缘念佛而往生。下愚之人是信真愿切,看不破而万缘放下,老实念佛而往生。当然,这里的看不破而万缘放下,是大看破。信真愿切的标准是放得下,老实的标准也是放得下。然而,这两种人在生活当中非常稀少,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居于这两者之间的人,那怎么办呢?必须一步一步地精进努力学习。 2.我们仔细观察学习净土法门的人很多,有很多人在净土法门里挂一个名,他们不努力学习,也不改学其它法门,但学习很多年,也没有大进步,甚至有的人改学了其它法门,这样的人,往生很有困难,学习净土不精进,这是人生第三大遗憾。 3.大多数学习净土法门的人,他们都很精进,天天念佛用功,念了很多年,进步不大,仍然放不下自己的欲望和牵挂种种烦恼,甚至有的人改学了其它法门,这样的人,学习不得法,也很难往生。学习净土,精进而不得法,这是人生第四大遗憾。 4.净土法门,本来是一个万修万人去的法门,却让这些人搞得一万个念佛人,只能往生两三个,这太可悲可叹了!有好多念佛人,口里喊着修学净土,但不向学习净土道路上走,口里念着阿弥陀佛,心中的牵挂烦恼放不下,这就是古大德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好净土法门呢? 我们既然要好好学习净土法门,不但要精进努力,还要按着正确的方法和目标修行,下面本书将介绍净土法门的理论和修学次第。 净土法门所度对象,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众生。净土法门的总纲领是信、愿、行。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古德所讲的,净土法门万修万人去,具足信愿行叫修,才能万修万人去。下面介绍什么是信、愿、行。 (一)信 1.根据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师所说,信,要具备六信,才是真信。哪六信呢?所谓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理、信事。 2.信自——就是信自己的本性就是佛,信自己能成佛,信自己决定能去极乐世界,到那里圆满成佛。 3.信他——相信阿弥陀佛实有,相信极乐世界实有,相信阿弥陀佛能把我们接到极乐世界,相信在极乐世界,受阿弥陀佛的教化,一生能成就圆满的佛果。但这个实有是相有体空。 4.信因——不但要相信做一切善事、恶事都会种下因的种子,而且,更要相信念佛也会种下因的种子,也就是种下成佛的因。 5.信果——不但要相信做一切善恶事种下的因一定会结善恶的果,而且更要彻底相信种下了念佛的因,必定会结成佛的果。也就是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6.信理——相信真空妙有境界,也就是相信诸法实相妙理,相信一切法当体即空,相信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净土就是圆满的自性法身,相信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就是证得了诸法实相。 7.信事——相信万法皆空而不是断灭空,万法体性虽空,事相上确有,这个有是真空妙有的妙有。相信一切众生通过修行都能证得实相妙理,相信极乐世界事相上确实有,相信在极乐世界受阿弥陀佛的教化就能证得实相境界,相信自己在极乐世界能圆满自性法身。 (二)愿 1.愿——就是发愿这一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2.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谈到这里,我们仔细观察所有的念佛人,好像都有信愿啊!但为什么一万个念佛人只能往生两三个呢?这些人也都信佛了?也都发愿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往生不了呢?难道说蕅益大师说错了吗?我今天在这里告诉大家,蕅益大师没有说错,关键在有和无两个字上,能够在心里万缘放下,叫做有信愿,还有一根草放不下,叫做无信愿。用这个信愿标准来检查一下我们每个人的信愿,大多数人都不够啊!这就是大多数人虽学净土法门,没有往生的根结之所在。也就是说,你信愿求生的力量,还不能超越你放不下一件事物的力量,这说明你的信愿力不足,怎么能往生呢? 3.因此,这里的放下的功夫又是修行里的事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信、愿、行三者不分家,而是互相包含,信里包括愿和行,愿里包括信和行,行里包括信和愿。 我们懂得了这个标准,才晓得蕅益大师所说的“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这里的“信愿”并没有离开“行”,只是重点提出“信愿”,“品位之高下,全凭持名之深浅”,这里的“持名”指的是“行”,这里重点提出“行”,并没有离开“信愿”啊!能够心里万缘放下,才叫信真愿切啊! 4.古德讲“净土法门是易行道。”从这里可以看出,“易行”是相对其它法门的难度而说的,实际上也是有很大难度的,我们千万可不能轻视啊!一念轻视,障碍往生,可能会导致堕落三途,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太可怕了。 (三)行 1.净土法门的行也有好多方法,由于我们的根基劣陋,像《观经》中讲的十六观法,我们几乎很难修成,因此,我们大多数人选择的是持名念佛,这最为稳妥,根据是《阿弥陀经》中所说的“执持阿弥陀佛名号”, 《无量寿经》中所说的“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下面我们重点介绍持名念佛。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