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生所谓的幸福快乐,说穿了,那不过是欲望的满足,当人们欲望满足时,感 到快乐,感到幸福。欲望又是没有一定的东西,人类欲望虽然与物质条件有关系, 但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满足并无标准,它往往随着物质环境的改善而水涨船高,古 人生活条件简单有吃、有住、有穿就能满足;而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人的欲望 也随之膨胀。今天的人,并不因为丰富的物质环境而感到满足,他们总是处在不 断向外的追求中。 欲望的表现形式有三大特征: 一、是占有:人生活在欲望中,总想占有社会的一切。你看那些温饱尚未解 决的穷人,只要求有吃的、穿的、住的就行了;可生活基本需求一旦满足,于是 就希望过上方便舒适的日子:洗衣服太麻烦,最好有个洗衣机,代替手洗;走路 觉得累,乘公共汽车又不方便,还是买个轿车,或者摩托车;工作之余,闲了无 聊,搞个电视消遣多好;出外游玩名胜风景,走过就算了,真不过瘾,买架录象 机,要不照相机也行。要添置这些就得拥有大量的财富,为了赚钱就得拼命的工 作。 有财富的人,他又想到了社会上的名誉地位:有些富翁会花钱去买官当,挤 身于政界;有些会办慈善事业,博得社会上的名誉。总之,别人拥有的,我也得 有;别人没有我也得有。欲望使得我们在不停的追求,不断的占有中度过。处在 欲望中的人,总是忘记已有的东西,而去追逐未有的东西。俗话说:欲壑难填。 一个想发财的人,当他拥有万元了,接着就要百万、千万、亿万,由于目标永远 在前面,没有知足的时候,因此,他既使拥有很多财富,也总感觉到自己不富有。 二、是比较:人生活在现实中,必然要与社会发生关系。当我们拥有财富时, 别人也拥有,于是出现比较,你拥有百万,我得拥有千万,比你富有;你坐桑塔 纳,我得坐奔驰,比你神气;你吃一桌用一千元,我吃一桌得花五千元,比你豪 华;你穿一般的衣服,我得穿时装,比你时髦;你用黑白电视,我得用彩电,比 你好看;你的电脑是三八六,我得买四八六,比你先进;你当县长,我得当上省 长,比你大。 带着比较心态去生活的人,他永远都没有满足的时候,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 日新月异,就如电脑前两年二八六都觉得先进,而现在三八六、四八六都显的过 时了,因为五八六、六八六已出来了。用比较心生活,总想出人头地,超过别人, 希望从他人羡慕的眼光中去感受幸福。二十年前谁家如果有一架自行车,就够他 幸福很长时间了,但自行车一普及,拥有自行车就不再有幸福感了;于是要有摩 托车才感到幸福,买摩托车的人多了,拥有摩托车的幸福感又随之消失;要有轿 车才觉得幸福。社会总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生活在比较中的人,为了幸福他是不 会满足的。 三、是竞争:比较心态生活的结果,必然导致竞争。在一个班级里,同学间 会因为成绩而竞争;在商业场中,同行会因为产品的占领市场而竞争;在学术界, 学者会因为作品在学术界的影响而竞争;在政府领导阶层中,同事会因为争当总 统、总理而竞争;在家庭中,兄弟姐妹会因为博得父母的宠爱而竞争;在公路上, 司机会因为抢先一步而竞争;在婚恋场中,众多男子会因为取得姑娘的好感而竞 争;国与国之间,会因为国土的占有而竞争。达尔文大概因为人类社会及大自然 的竞争性,乃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竞争的本身是残酷的,它 意味着相互残杀,你死我活的斗争。因此,竞争使人类活得疲惫不堪。 欲望使人向外攀求,人类在追逐欲望中,于是迷失了自已。佛经里有一个著 名的故事:有一天佛陀静坐已,在林中漫步,这时有一群年青人匆匆向前走来, 向佛陀问曰:刚才你有没有看见几个女孩子从这边走过?佛陀问:找她们干什么? 这群人说:昨晚他们与这些女子寻欢作乐,可是清早起来时发现她们都跑光了, 并卷走了钱财。佛陀于是又反问道:寻找女子、钱财重要,还是寻找你自己重要? 是啊!世人在一味追求外物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去注意自己,并意识到认识自 己的重要性。 故事中的年青人,和现代社会的人很相似。你看全社会几乎都在疯狂的赚钱, 有人说:十亿人民九亿商。今天的中国大地:学术界与经济挂钩的学术著作特别 吃香,学校中和经济相关的科系生源暴满,文化界尚且如此。至于社会上的生财 之道更是五花八门,人们为了赚钱挖空心思,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给人们创造了广泛的消费机会,以此来不断刺激消费 意识。比较突出便是这些年来娱乐场所的出现:如舞厅、酒吧、卡拉OK、夜总 会,还有什么一陪、二陪、三陪、四陪、五陪的小姐专门为你服务。人们白天忙 于赚钱,晚上就整夜的泡在声色场中,于是迷失了自己。现代社会经济是繁荣了, 但社会道德也沦丧了。 欲望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给人类带来痛苦。《义品》说:“趣求诸欲人, 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这首偈说生活在欲望中的人,总是不 停的向外希求,一旦所求不能得到,就会痛苦的象被箭射中一样。佛经所说的八 苦中,求不得苦便是欲望不能满足所造成的痛苦。 《中阿含经·苦阴经》卷二十五中,也深刻阐明了欲的过患。《经》中说: “云何欲患?族姓子者,随其技术以自存活,或作田业、或行治生、或以学书、 或明算术、或知工数、或巧刻印、或文章、或造手笔、或晓经书、或作勇将、或 奉事王。彼寒时则寒,热时则热,饥渴、疲劳、蚊虻所蜇,作如是业,求图钱财。 彼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求,若不得钱财,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若得钱财, 彼便爱惜,守护密藏......,倘为王夺、贼劫、火烧、亡失,便生忧苦、愁戚、 懊恼。”这是说追求财富和财富亡失导致的痛苦。 同《经》又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争,子共母争,父子、 兄弟、姐妹、亲族展转共争。彼既如是共争斗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 兄弟、姐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社会上的许多家庭中常常会因为财产 的纠纷而造成兄弟打架、夫妻反目、父子仇敌、亲族离散,原因是什么?是因为 占有欲造成的结果。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