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菩萨不易当
虽然人人都能成佛,但成佛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广修六度万行,利益无量众生,以此培养自己的福德资粮和慈悲智慧,到功德圆满使时方能成就佛果。要成佛必须先行菩萨道,做菩萨不容易,不仅众生不易度,且会有各种各样的菩萨来考验你。在佛陀时代,舍利弗尊者也曾发心修菩萨道。一天,他看见有人正哭得伤心,就上前打听,那人见到舍利弗就哭得更凄惨了,在舍利弗的再三追问之下才说明原因:“我母亲病很厉害,根据医生吩咐,需要人眼做药才能治好她的病。”舍利弗心想:“菩萨必须行布施,不仅是外财的布施,还有内财的布施,而今对方需要我的眼睛,正是行菩萨道的机会。”于是下定决心成就对方,将自己的一只眼睛挖了出来,对方一看却说:“唉呀!你弄错了,我要的是右眼,你却挖了左眼。”舍利弗毕竟是初发心的人,听他这么说也就不太高兴:“唉呀,你怎么不早说呢?眼睛可不是开玩笑的呀。”转而又想,既然发菩提心就应发到底,于是又将右眼挖了出来,可那人接过眼睛后嗅了嗅说:“味道这么臭,怎么能作药呢?”随手就往地上一扔,用脚踩得粉碎。舍利弗非常难过,认为菩萨道实在是难行,因此退失了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没有了菩提心,又如何能成佛呢?
三、释迦牟尼之成佛
1、释迦出家的因缘
世界上的佛陀虽然有千千万,但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唯有释迦牟尼佛。因为他的住世的时间离我们最近,况且我们又是释迦佛法下的弟子,因此对他的印象特别深,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对他示现成佛的过程有所了解。 释迦佛降生在印度迦毗罗卫国,原本是个太子,名悉达多。他出生时,曾有阿私陀仙人前来给他占相说:“太子若在家能成为转轮王,统一全印度;若出家便可成为世间的佛陀,度化无量众生。”说完就痛哭流涕,国王问他为什么要哭,他说遗憾自己年纪老了,不能在他的法下得度,真是生不逢时。 在皇宫里长大的悉达多,享尽了世间荣华富贵,为什么又要抛弃王位而削发出家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次,他出宫外游看到农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所驾耕牛时时遭到鞭打,而犁铧翻出的虫子又被小鸟飞来啄食,看到众生为了生存而互相残杀的悲剧,使善于思维的悉达多太子感慨万千。其后,是他游历四门时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更加感觉到人生的种种痛苦和无奈。生命如此无常,一个人来到世间,无论是贫富贵贱,最终都免不了归于死亡。太子由众生的痛苦想到自己的痛苦,又由自己的痛苦想到大众的痛苦。为解决人生的痛苦和,他毅然放弃了王宫的生活,走上了寻求解脱之路。
2、修道
印度是一个富有宗教情怀的国家,佛陀在世时就有九十六种宗教派别,也就是佛教里所称的外道。外道并非一种贬称,所以称之为外道,只是相对佛教而言,就象中国称其它国家为外国一样。释迦牟尼出家之初也曾到处云游,参访各处的宗教师。当时印度盛行的修行法门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禅定,一种是苦行。 关于修禅,当时普遍流行的有四禅八定,并以非想非非想处定为修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不是想入非非,而是处在一种似有想似无想的微妙状态中,那是非常深细而高超的定境,充满了禅乐。释迦牟尼出家后,就参访当时在禅修上最有成就的两位仙人:一名阿罗逻,一名郁陀罗。这两位仙人都已达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境界,释迦牟尼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也证得了和他们相同的境界,但很快发现这种禅定只是生死烦恼的镇定剂,并不能究竟解决人生的问题。 于是释迦牟尼又开始苦修的实践。印度外道的苦行方式很多:或学“向日葵”,以单脚站立并对着太阳转;或持猪狗戒,以猪狗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或终日泡在水中,或用火焚烧身体各个部位,其苦行之艰难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之所以用种种方式对自己肉体进行折磨,是因为他们认为欲望乃人类痛苦的根源。这些欲望包括对物质的追求、对异性的追求,对地位名誉的追求。正是这些欲望给人生带来了无边的困惑与痛苦,只有克服欲望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所以,他们就通过各种苦行来对治欲望的产生。 释迦牟尼悟道前,在雪山中历经了长达六年的苦行生涯。六年中,他日食一麻一麦,年复一年地端坐在那里,止息了所有妄想杂念。鸟儿在他头顶上筑巢,竹笋从他脚下穿膝而过。就这样年复一年,草木从绿转黄又从黄变绿,花儿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经过了六年苦修的他,解脱的目标依然是茫茫无期,最终发现苦行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六年的苦行使他的身体羸弱不堪。一天,他拖着疲累不堪的身体,到泥连禅河中洗净了六年来未曾清洗的身体,并接受了牧女供养的鲜奶。恢复精神后,在菩提树下以吉祥草为坐垫进入禅定,于定中由观察缘起法相而洞悉缘生缘灭的原理,心境渐觉光明,终于在一个黎明时分,处于思维状态的他突然睁开眼睛,发现东方一颗明星,刹那间心里一亮,当下就开悟了,这就是经中记载的“夜睹明星而悟道”。 “悟道”悟到了什么呢?就是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实相。既已见到诸法的实性,就不再被外界的幻相所欺,并开发出生命中无限的智慧,由此智慧获得究竟的解脱。
3、即人成佛
释迦牟尼的悟道成佛,说明成佛是在人间而非天上,因为人间的苦与乐比较适中,才利于修行。天上虽然快乐,但因感觉不到人生的无常与痛苦,无法生起出离心,更不能产生探求真理的愿望;地狱道、鬼道因为太苦,还是无法集中精力去用心修持;而畜生道因为处在愚痴状况,根本不懂得修道。六道中只有人间苦乐参半,人类为离苦得乐而不断探求真理,所以诸佛都在人间成道并度化众生,没有一尊佛是在天上或三途中成佛。 有的人会认为:天上已经很快乐了,何需再修行呢?假如不用修行,自然也不需要佛陀去度化了,存有这种想法的人一定是不了解天上的情况。天上虽然快乐,但这种快乐并不是永久的,虽然天人寿命比较长,但依然摆脱不了死亡的结局,一旦福报享尽依然要下生人间、乃至地狱、畜生、鬼道中,所谓天堂虽好,不能久居。 天上的快乐有两种:一种是欲乐,一种是定乐。欲乐就是感官所享受的五欲快乐,是欲界天众生所享有的;定乐是由禅定力量所产生的意识中的乐,是色界、无色界天人所享有的。无论是欲乐或定乐,都能令众生的烦恼暂时处在潜伏状态中,持别是定境中所产生的恬悦,由于快乐的力量根本无法生起烦恼妄想,确实非常快乐,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力量,并不意味着烦恼的彻底消失。印度某些宗教把它当做最终的解脱,以为这种甚深的定境就意味着一切烦恼的解除。其实这是错误的,在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他们的禅定功夫已经到达非常高深的地步,定中的禅悦之乐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比世间的五欲快乐更要胜过百千万倍。但禅定也不是永恒,时间一到还得出定,定后遇缘生心,烦恼依旧会春风吹又生。由此可知,天上的快乐和禅定的殊胜不是究竟的解脱之处。所以佛教不提倡生天,也不主张在天上成佛的理由就在这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