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人生的究竟(7)

在现实生活中对事如何修呢?就是要历事练心。不面对境界的时候,往往容易偏向个人的修行,只有你独立承担一件事情、担待责任后,你才会知道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承担心,否则谈振兴佛教、承担众生的苦乐,很容易停留


  在现实生活中对事如何修呢?就是要历事练心。不面对境界的时候,往往容易偏向个人的修行,只有你独立承担一件事情、担待责任后,你才会知道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承担心,否则谈振兴佛教、承担众生的苦乐,很容易停留在口号上面,而缺乏内心实际的力量。

  自己有了承担的经验,再去看佛菩萨、祖师大德的功德,就有同样的感受。我们平时看祖师大德的传记或行仪,能够看到他们的教证功德、弘法利生的广大事业,但是对他们的实际功德不一定有很深的体会。但当我们担待一项任务、负责一件事情的时候,把人、事、物凝聚在一起,就会遇到种种问题,面对很多的困难。这时不仅要面对外在的境界,更要面对内心的无知、情绪的起伏和波动,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忙不过来,弄得焦头烂额,非常辛苦。这就是检验自己修行功夫的时候———有没有戒定慧,有没有真实的发心,有的话你才能承担下来,否则就会被事情压垮、被境界击垮。这时再看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行仪,看他们面对刚强难调的众生时那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至大至刚、无所畏惧的气概,以及在复杂多变、千头万绪的境界中能够不为“八风”所动、平静如水的心境,就会比较实在地感受到他们戒定慧、菩提心的功德,也比较容易生起仰望和效学之心。

  因此,对事时就要历事练心,不管遇到什么境界,看你能不能过得去。佛门里有句话叫“火焰化红莲”,要修得金刚不坏身,就得在火里面炼。修行就是要这么修,不可能舒舒服服坐享其成。修些什么呢?菩萨要修六度万行,什么事情都要能做,什么境界都要面对。憨山大师说:“昔吾释迦本师舍金轮王位,匿影雪山六年苦行,以成正觉为人天师。其实久远劫来广修福慧,故曰三千大千世界无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舍身命为众生处。至若施头目脑髓如弃涕唾,非一劫二劫,乃至无量劫来,世世生生如此苦行,方才博得相好身土微妙庄严。” 

  当然,对于我们凡夫而言,佛菩萨为度众生舍头目脑髓的境界难以企及,但是,在对境、做事的过程中,依然可以随顺实践六度的内涵。因为在佛门里做事跟世间是不一样的,别人不配合你的时候,你不可能打他、骂他、罚款、开除,彼此间没有任何利益的牵扯,这时你只能像菩萨一样发心:做别人不愿做的事,踏踏实实付出自己的精力、体力;别人说你,就由他说,作消业想,而且自己确实做得不好,很多地方不清楚不了解;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地坚持下去;做的时候专心致志,同时又能够观察缘起,抉择取舍……这就是调伏烦恼、净化内心的过程,这是很实在的。心对境的时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实际或随顺内涵都在其中,我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体会和发掘。


六、学无止境勤精进,自利利他成净土

  学佛、修行就是如此,要在各种境界的历练下不断地学习成长,不断地增长我们的慈悲、智慧和能力。我们要不断地向上仰望,向佛菩萨学———学佛法、学发心、学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学无止境。如《普贤行愿品》说: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剎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菩萨利益众生的方便,概括起来就是五明: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世间工巧事业处明。菩萨为什么要学五明?因为只有通达五明,才能广做利乐有情的事业。如《菩萨地持经》说:菩萨何故求闻法?菩萨求佛所说法,为受正法次法向故,为他广说故。菩萨求因论者,欲知彼论过故,欲降伏异论故,未信佛法者令生信故,已生信者令增广故。菩萨求声论者,广为众生演说正语令爱乐故,为净庄严辞句味故,于一义中种种言辞庄严故。菩萨求医方论者,为除众生种种病故,摄受大众故。菩萨求世间工业处智者,为少方便获致大财,饶益无量诸众生故,为教众生种种事业故。如是菩萨求五明处,为无上菩提大智众具究竟满故。(卷第三)

  如果我们不学五明,就没有这些利益众生的能力,那么前面所讲的发心、承担、历事练心等就都只能局限在理论上。当众生有困难、有苦难来求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只能对他说“好好去拜佛,好好去求佛,”而无法通过自己的身语造作帮助他。因此,大家来到寺院,参加法会、学习研讨、出坡劳动、做义工护持常住等等,这些都是历事练心、学习成长的机会。通过这些境界培养大家的能力,增长大家的才干,然后引导、启发大家一起发心成办“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业,在自利利他中建立人间净土。

  憨山大师说:“故吾徒佛子,能化一人发胜心、破悭贪,则一人净自心,严一人之佛土,化多人则严多人之佛土,苟能化大地,使人人发心,则圆成人人之佛土。是则转秽土成净土、变苦具为乐具,岂不为最上殊胜之妙行哉!”

  大家在一起学佛、修行,走成佛之路,不是一生一世的因缘,而是多生多世的因缘,值得好好珍惜。只要有一个人修成功了,就可以度其他人———我修成了度你,你修成了度我,这么多人修行,肯定不止一个两个成就。大家共同努力,让每个人都认清生命的方向和目标,知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对未来越来越有信心,把握生命的方向,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大家不仅能够把佛法与现实生活、自己的身心相结合,还能让家里的人、周围的人、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自己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人,亦即自己生活圈子内外的人,都因为你的存在而得到好处。这样,我们一个人就活在千千万万人的心里,我们一个人的生命就能够同千千万万的人联成一体,那么,我们的人生就非常有价值,就不会虚度光阴。我们的生命就会越来越有光采,越来越辉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