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怎样亲近善知识?(7)

正因为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所以外境是无自性的,它本身是没有好坏的,你安立它是好就是好的,安立他是坏就是坏的,就看你的心是与烦恼相应的还是与善法相应。我们之所以要依止善知识,是因为善知识能够帮

  正因为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所以外境是无自性的,它本身是没有好坏的,你安立它是好就是好的,安立他是坏就是坏的,就看你的心是与烦恼相应的还是与善法相应。我们之所以要依止善知识,是因为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破除烦恼,让我们解脱生死轮回。你如果以烦恼心去看善知识,请问你能看得准吗?你还愿意跟他学吗?当你看到善知识有过失的时候,其实正是自己有过失,这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地反省忏悔!如同一个偈颂所说的:“己过如山己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法不相应实由此,勤加忏悔常忆念。”当我们真正用功忏悔,把对善知识的观过心拿掉了以后,慢慢地你就看不到他的过失,能够看到他的功德,乃至于以前认为是过失的,现在就可以看成功德。因为善知识发了悲心是来度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净化了烦恼以后才能够看到他的用心。
  前面提到的密勒日巴尊者,他的老师是玛尔巴尊者。这位老师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非常地不近人情,近乎残酷。他对弟子可以说是百般折磨,几次三番地让密勒日巴背石头上山盖房子,盖完了不满意让他拆掉,拆完了再盖,盖完了还不满意再拆掉,就这样不停地折腾,而且还故意用种种的方式刁难他,从来不讲道理,动不动就呵斥、打骂,容不得一点的辩解、逃避。我们现在会觉得这个善知识太残忍了,可是密勒日巴尊者没有对他的老师生起一点点怨恨,面对老师的折磨,他总是想:这是我自己的业障吧!其实他的老师是一位真正的大善知识,通过种种严厉的手段,把他往昔所造的极重恶业都消掉了,所以他才会那么快获得成就。
  汉地祖师们也是一样,我们看禅宗的公案里,学生去找老师的时候,老师常常不是骂,就是呵,就是打。
  佛经中也一再告诉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要听从他的教授教诫,不能观过。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又善男子,于余魔事汝应觉知,谓说法师见汝求请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都不眷念,反加凌辱,汝于此中不应瞋恨,转增爱重恭敬法心,常逐法师勿生厌倦。”(卷第三百九十八)这里告诉我们,假定说法的师长对求法的人不理睬乃至于“反加凌辱”,就是呵斥、辱骂,那时候你千万不要从这个地方观察师过,起瞋恚心,应该“转增爱重恭敬法心”,本来恭敬法的心还不一定那么强,反而因为这样的境界更加增上,还要“常逐法师勿生厌倦”,常常跟着老师,不生疲厌,这是非常重要的。
  《华严经》说:“善男子,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卷第四)这是文殊师利菩萨对善财童子的教导,说你要真正成就佛道,一定要依靠善知识,然后依靠善知识不能疲厌,随顺他所有的教诲。最后告诉他如果善知识示现不如理状态的时候,你怎么办?你千万不要从坏的方面去想,妄加分别,“但应恭敬,勿见过失”。
  因此不论是经典还是祖师的行谊,都一再告诉我们亲近善知识的时候,必须将观过的心拿掉,这样才够条件依止学法,把我们从凡夫一步一步带到圣人的境界。
四、依师乃为学法,恒常修信念恩
  亲近善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依师学法,按照闻思修、戒定慧的次第一步一步深入,走解脱、成佛之道。因此学佛需要两方面的条件:第一是外在的因缘——要有善知识的摄受;第二就是自己的精进努力,依着善知识的教授教诫行持;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容易产生的一种心态是以为有了善知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未必如此。在《六祖坛经》里面讲到:“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卷一)这点也就提示了我们,对于老师不能生依赖心。如果说我的师父很厉害,他到时候就会来度我,那连佛都度不了你。自己不用功修行的话,指望你的老师来度你,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自己不修就能得度的话,那十方三世的佛菩萨无量无边,早就该把你度了。因此亲近善知识不能生依赖心,如果觉得依赖他以后就有保证了,那你的功夫怎么能够上路呢?不发心,不精进,怎么能够有成就呢?经论上讲学佛对自己要做“病人想”,是让你知道自己在病当中,所以要看病,要依止善知识学法,法才是治病的良药。不是说“我是病人,你要可怜我啊!”这个“病想”就错了,走到反面去了,这些东西都是要不得的。所以有一个偈颂说“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
  因此我们依师学法,就是将善知识所说的法用在自己的身心上面去实践,过失一点点地断除,功德一点点地积聚,让我们的心续同善知识的心续越来越接近,最终能够与善知识心心相印,达到善知识一样的成就。
  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内在的。外在的是我们眼前可以接触到、可以亲近的老师。内在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善知识虽然不一定在你的身边,但是他所教导的佛法,你自己能够理解、消化。当你遇到具体的境界,遇到生活当中种种的困难和问题时,你知道如何来抉择。因为依师的目的就是要学法,学法就要得到智慧,智慧的特质就是抉择,抉择就是面对各种境界时知道怎么做。也就是通过对佛法闻思修的能力不断地提升,自己这种觉察、观照、思惟的能力都在增强,慢慢地自己就能够自立了。到了一定的程度,你会觉得自己的这种抉择符合善知识的标准。这就是说你内在的抉择能力已经同善知识的能力一样了,你的心已经能够和善知识的心相应了,这就是内在的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就是要让自己的心与善知识的心相应,你能够相应几分,就会有几分的成就。
  大家都知道禅宗“拈花悟旨”的公案,昔日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众皆默然不解佛意,只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这时佛陀告诉大众:“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与摩诃迦叶在这一刻以心印心,心心相印。
  中国的祖师也是如此,当年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那里,经过历时八个月的学习以后,五祖把他叫到内室,为他印证讲说《金刚经》,当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豁然大悟,脱口而出五句禅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一剎那,五祖和六祖心息相通。
  现代高僧能海法师在亲近康萨仁波切时,得到仁波切极大的称许:“能海对我之教传心领神会,虽因汉藏语言文字不同,法相时有出入,但以我师徒两人心心相照,现量契印,彼能深刻领悟,如理作意。”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