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怎样亲近善知识?(3)

对于以上所说的世间种种杂染的环境、恶友及恶法的过患,我们要很认真地思惟,然后进行抉择,在六根六识上面作功夫,不造十恶业,多造十善业。对世间种种的过患特别是恶友要远离,对于种种的善友、善知识、佛菩萨,

  对于以上所说的世间种种杂染的环境、恶友及恶法的过患,我们要很认真地思惟,然后进行抉择,在六根六识上面作功夫,不造十恶业,多造十善业。对世间种种的过患特别是恶友要远离,对于种种的善友、善知识、佛菩萨,我们要经常亲近。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总是要与人为伴、跟人接触,那么你接触的是什么人就很重要了。有个经验表明,看你这个人怎么样,就看你周围的人怎么样——你周围的人都是好人,那么你这个人很可能是好人,如果你周围的人不怎么样,那你这个人很可能也不行,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如《正法念处经》说:“若人近不善,则为不善人,是故应离恶,莫行不善业。随近何等人,数数相亲近,近故同其行,或善或不善。一切人求善,当近于善人,如是能得乐,善则非苦因。近善增功德,近恶增尤苦,功德及恶相,今如是略说。常近于善人,则得善名称,若近不善人,令人速轻贱。常应亲善人,远离于恶友,以近善人故,能舍诸恶业。”(卷第六十一)
二、认识依师胜利,亲近善友知识
  在古代有一个“孟母三迁”的典故,孟子的母亲为了培养自己的儿子,曾经三次搬家,就是因为周围的环境中出现了恶友。孟子的母亲为了避免恶友的影响,三次搬迁,寻找好的环境,希望能够亲近到善知识、善友。孔子的母亲也是如此,为了让年少的孔子能够成才,她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带着孔子从家乡陬邑来到鲁国的都城曲阜,为他寻找最好的老师。世间的圣人要得到成就,都要寻访明师,我们学习佛法,就更应该亲近善知识。对于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好处,不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坏处,要多做观察思维,在内心产生决断——学佛一定要亲近、依止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华严经》中,文殊师利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卷第六十二)
  在佛门里的善知识,用现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明师”,在修行的道路上能有一位好的老师给我们指导、帮助,启发我们内在的智慧、慈悲、善法欲,引导我们从凡夫通往佛地,那是非常重要的。如《妙法莲华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卷第七)《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当远离恶知识,当亲近供养善知识。何等是善知识?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为善知识。”(卷第二十七)因为成佛之路对于一般的学佛者而言是很陌生的,是一条没有经历过的心路历程,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中间会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有一个向导作指引,善知识能够引导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往前走,使我们不会迷路,这是很重要的。否则一个人走,哪怕你手里拿着地图,也不能保证不迷路,也不能保证能一直有信心走下去。如果是一个有修行经验的过来人,那么你看到他,跟着修,信心就容易生起来了,就不会迷路了。所以说地图只能告诉我们大概的轮廓,但是一些很具体的问题,在地图上面是看不清楚的,地图上面没有标明,就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引导。我们不论是出家还是在家学习佛法,都要看佛经,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必须在善知识的引导下,才能够进行有次第的学修,否则大藏经那么多那么厚,如果自学的话,从哪里开始?怎么学呢?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入门的。明师、善知识就是佛法和我们之间的桥梁,真正要体悟佛法,善知识犹如一条路、一座桥梁,顺着他的指引,能够到达涅槃的彼岸。善知识能够将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论体系与浩瀚无涯的佛典善巧地、深入浅出地、契理契机地对我们进行引导,让我们能够明白人生的真相,知道学习佛法的下手处,以及怎样用功。所以很多经典都提到善知识的重要性。例如在《阿含经•佛说恒水经》中说:“ 学问不值明师,安知天下有大道乎?”如果做学问没有真正遇到明师,根本就不知道天下有大道。唯一能够被称为“经”的祖师作品——《六祖坛经》也谈到:“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卷一)可见从最早的《阿含经》一直到汉地的《六祖坛经》,都一再说明善知识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善知识,能够将佛法分门别类地对我们进行引导,让我们不会迷失在浩瀚的法海当中,否则,身处其中难免迷失修学的方向。
  修学佛法的次第,按照《瑜伽师地论》所述,为“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卷第三十八)首先从善知识那里听闻佛陀的教诲,然后思维佛法的义理,并经过刻苦努力地修行,最终才能够成就。其中第一点就是亲近善知识,从善知识那里听闻佛法。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定要从善知识那里听闻佛法呢?自己看书也可以看得懂啊?事实上没有这么简单。《宗镜录》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卷第二十九)表面上的文字意思,我们可能看得懂,但是文字所指的修行内涵,却不一定能夠体会到,甚至有时连文字的意思都会理解错。有一个笑话讲,一个人学佛了,他自己学,没有人指导。他在家里供佛的时候,从来不会将佛像供在南方。有人问为什么,他回答:你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说明南方没有佛啊!这个笑话听起来好像有些夸张,其实用自己的局限的想法去理解经典的意思,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这叫作随自聪辩。又如,看到经典上讲“不执著”,就常常对人说:你不要执著嘛,这么执著干什么?何必一定要上殿、过堂分秒不差,想几点去就几点去,不要执著嘛。还有人看到“不分别”,就会理解成什么都不用分别了,连善恶因果都不要分别了,一天到晚不思善也不思恶,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已经进入严重的痴相中,自己却不知道。这种人如果只是自己学的话,还不会影响别人,如果拿自己错误的理解和知见引导别人,就不知道会误导多少人啊!
  佛法是心法,学佛是心路历程,单单字面的意思要弄明白都不容易,何况文字所指的内涵,单靠自己能体会得到吗?佛法要靠文字来表达,但是,单单文字本身还不是佛法,要通过文字趣入它所指的内涵,才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体会与受用,否则我们只会在文字、名相上打转。有的人学佛多年,只留下一些爱看书、爱讲道理的习惯而已,习气毛病一点都没有改动,原因就在于此。例如我们看到“茶杯”这个词,心里马上就会现起茶杯的形象,但是当我们看到“无常”的时候,无常的感受却很难在心中现起,现不起无常的感受就发不起精进力,就得不到佛法的受用。只有靠具足教证二量善知识的引导,我们才能够趣入文字义理背后的内涵。内心的体会必须要得到善知识的印证,同时心中的疑惑也必须通过对善知识的请益来得到解决。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