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讲爱语,就是慈悲的语言,爱心的语言。现在整个社会也提倡献爱心,好象社会上没有提倡爱语这个话题,就是讲礼貌的语言,礼貌语言实际上也就是爱语。爱语的爱是什么意思呢?它不是“谈情说爱”的那个“爱”,而是关怀、慈悲、友好。爱语就是关爱的语言,友好的语言,同情的语言,它是以慈悲为其内涵。鸠摩罗什解释爱语说,“爱语复有二种。于下人则以软语将说,于上人则以法语慰谕,皆以爱心作爱语也”,这个话是鸠摩罗什的原话。就是说对于一般的人以柔软的语言使他听了生欢喜心,对于有智慧的人则以法语来安慰他。但不管是软语,还是法语,都要以爱心作爱语。鸠摩罗什在一千四五百年前就提出了爱心这个词。以爱心作爱语,现在我们用爱心这个词好象很时髦,实际上佛教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就用了这个词。我们现在不是都讲献爱心吗?所以佛教的语言,佛教的词汇是极为丰富的。在看佛经的时候,你可以从佛经里面找到许多现在时髦的语言。 以爱心作爱语看起来好象很容易,但其实也是很难做到的,出语伤人的事随处可见,随时可见,随地可见。我们在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可能就会给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俗话讲“话不投机半句多”,本来一件很好的事,因为你的语言不对,方法不对,说话的语气不对,人家接受不了,这样就可能会产生矛盾。比如说一个人在寺院里抽烟。我们应该怎么说呢?“嗳,把烟掐掉!”这个人他肯定不会接受的。因为抽烟是他的自由。但是你换成另外一个方法去说,“同志,请你把烟掐掉。”听到这个语言,这么柔软,我想他再要讲什么也不好意思了,可能只好说:“对不起,我把烟掐掉”。所以劝人为善一定要有善巧方便,自己首先要从善意出发,你不能命令式的叫人家去行善,而应该以柔软的语言来说。我们在家里当了公公,当了奶奶的人,他们的语言就比较美,对他们的孙子讲话肯定是非常的好听。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慈悲心有了。不过他的慈悲心可能只是用在自己家里的人,自己的孙子或外孙上,对于别人家的孩子如果跟他的孙子或外孙有一点小矛盾,他就有可能把自己的孙子拉到一边,然后狠狠的瞪人家一眼、、、、、、这样就不好。我们一定要平等的来看待一切,往往还要更爱别人的孩子。因为你爱自己的孩子是经常的,而爱别人的孩子则是偶尔的。所以更应该把爱心布施给其他人家的孩子,这样才能真正改变人的气质。 4 谈布施 净空法师讲述 △ 经中常常开示,一切烦恼归纳之即是一个贪字,贪欲为一切祸患之根本。对治贪欲要用布施,贫穷布施难,其实布施功德大小与所布施之金钱数字并无关系,要看有无菩提心。若以清净心布施,其功德无量无边;一著相即变为人天福报,是世间痴福成为三世怨。 △ 贫穷布施难,但穷人亦能随修坚固,小小布施能与性相应,即能随顺坚固一切善根。穷人无钱布施,可以出力,对于善举能助一臂之力亦算布施。 △ 培福报通常都讲布施,财施得福,法施得慧,无畏施得健康长寿。经中说:“令行种种无量施,以此愿求无上道。”何以行布施能得无上菩提大道?盖布施可以断贪爱。贪爱是烦恼之本,贪心断尽,烦恼亦断尽。 △ 布施人人可修。佛门有四众弟子,出家二众修法布施,在家二众修财施与无畏施。故弘扬佛法,在家二众更应负大部份的责任。 △ 佛法千言万语,总归一句是“看破、放下”。此四字作起来不容易,但有一方便法门,即是布施,布施即舍离生死流转。每人均愿舍生死,而每人均抓得牢牢的,此是执著不肯放下,与佛法背道而驰;不但身外之物要布施光光的,连身体也要布施给众生。大乘佛法是即世间而离世间,正放下的时候也是正提起的时候。把身体留在世间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以五欲六尘作佛事,“我见”没有了,哪里还有疲厌?哪一个受苦?身都放下了,何况身外之物!佛法说“法喜充满”,即是自在之意,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今生即能作到。 △ 世出世间一切成就,即在舍忍二字,若著了相,舍与忍均不能圆满。著相修六度即是六种有漏的善业,来生不过受人天福报,佛法与世间法即在著相与离相二者之间的分野。六度中先说布施,也有深意,因舍有遣执之功,破我之能,最与般若密切;若想修福,必须布施,离相修福,得清净福报,这种福报是自然的、是清净的、不著相的。 △ 佛法是宿命论又非宿命论,迷在境界中即受命运的支配,以业力作主宰,觉了即非宿命论。《了凡四训》在台湾流通不下五十万册,但有几人能依之而行?如照之行即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对任何东西有丝毫的贪爱,布施度即未圆满,乃至对于自己的身体亦不可执著。金刚经彻始彻终就是一个布施,菩萨布施重在离相,心不著相不是什么都不要,而是眼前所有内外财一切不执著,如养儿女也是布施,身体一天勤劳亦是布施。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庞居士之沉财宝于江心,他说好事不如无事,只不过为了劝诫一般行善著相的人,示范一番而已,妙在此处。学佛即要在这个地方著眼,才能做到离相,正在修善时,亦正在离相时。 5 净空法师谈布施 摘自《谈因果与布施》 《六祖坛经》里有预记,六祖是禅宗第六代祖师,马祖道一和尚是第七代祖师,六祖预记马祖道一和尚,将有两个徒弟是菩萨化身再来的,一是出家的,一是在家的,在家的菩萨就是庞蕴居士。庞居士表演了一招,“好事不如无事”。无事不是不做事,无事是心里无事,心地干净,无论做什么事,一尘不染,也就是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心里无事,才能为一切众生服务,才能做真正的好事,做再小的善都是大功德。而心里有事,造多少善都是福报,不是功德。所以,要紧的是心里无事,不是身无事,身无事你就不会去修福,纵然有慧,也没有福报。 为一切众生服务,第一是布施,布施金钱,布施体力。体力是内财布施,功德比金钱布施大;金钱是外财,是身外之物,亿万外财也比不上自己亲身以劳力来布施。譬如,道场里有很多义工,他们用自己的劳力来服务、来布施,功德超过外财。有钱的人到寺庙里去布施几百万,还不如在道场里天天作义工的人。用身外财力来布施的功德小,再多都小,而内财布施的功德大。在《华严经》上,对此有很大篇幅的说明。 到了法身大士,就不是讲布施,而是讲供养,普贤菩萨是“广修供养”。供养与布施,实在讲是一桩事情,但是用心不一样。供养是以孝顺心,布施不是孝顺心,所以大乘菩萨用布施,普贤菩萨用供养。普贤菩萨代表法身大士,《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普贤菩萨,都是修普贤行,普贤菩萨就是用孝顺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孝顺心,就是修普贤行,普贤行的功德是圆满的。做的事情再小,就算布施一块钱,功德都是称性的,与虚空法界一样大,因为心是圆满的。就算对常住做一点小事,扫地、抹桌子,功德都是尽虚空、遍法界。修的虽是小福、小事,果报则是无量无边。若心地不清净,布施供养是为了自己,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小道场,即使布施亿万财富,所得的福报也很小。这当中的道理,凡夫如何会明了?凡夫只看外表,连外表都看不清楚,如何能观察到事实真相。出家人要远离一切名闻利养,世尊当年在世三衣一钵,接受大众的供养,只是一钵饭而已,决定不接受钱财供养。所以,社会福利的事业,应该由在家同修们去做。出家人接受财供养,是末法时期才产生的现象,因此佛法衰微了。有钱就会起贪心,就会有妄想,就会患得患失,所以钱财决定不是好东西。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