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师:威仪是心性外在的表现

妙祥法师,威仪

要给大家讲什么呢?寺院里有些规矩我们得学会了,从一点点规矩开始做起。因为我们将来还有要去受戒的,马上就有一批要出去了。我们的威仪一定要严格组织,如果威仪不好,我们在外面的形象就不行;另外我们的心摄不住,如果威仪要掌握好了,我们心还能摄住;另外,给僧团也带来光荣,更主要能教化众生;而且能积功累德,如果我们威仪不好,就会给众生造成口业。一旦要造成口业的话,我们就有罪过。因为口业是由你造成的,你本身犯一条罪,还要教化坏别人。所以对这个威仪应该十分注意。

威仪,本身代表了什么呢?代表了我们的心性,威仪就是心性外在的表现。我们现在的威仪,是我们善业的表现,和恶业的表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是众生,没有真正地见性,没有破迷开悟,所以我们还是众生,所以我们的威仪还只是个善和恶的问题,还不能达到无善无恶的尽头,我们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如果说我们现在已经无善无恶了,心里无所挂碍,那还是犯妄语,是不是?我们做不到这一点。但做不到我们得努力去做,通过止恶、扶善,把恶止住,用善来尽量达到我们无恶无善,真善的那种境界。

为什么给大家强调要讲明这个问题,若不讲,你们出去一说,你就犯妄语了,说我无善无恶,到时候你就说不清楚,那你现在做的是善恶哪一部分呢?所以必须得弄清楚,从理上我们应该明白,如果不明白,我们就堕入了糊涂之中,甚至可以造业。

这个善恶是在什么地方呢?是在五阴区,因为我们现在还没破五阴区,是不是?在五阴区里我们用善业来克服恶业,一点点在修持,在破五阴区。破五阴区,那就是威仪,威仪就是在破五阴区的一个过程。威仪是我们心性的一种表现,所以说在修行中威仪十分的重要。(编者注:五阴区宇,见《楞严经》卷九中提到的:色阴区宇,受阴区宇,想阴区宇,行阴区宇,识阴区宇。)

我以前刚到五台山的时候,那天到碧山寺去,去见妙江大和尚,见当家师父,(妙江大和尚当时是碧山寺当家师)。就走到后面藏经楼那块,有个老师父在那打坐,老修行在那打坐。我到跟前一合掌,说:“阿弥陀佛!老师父,我打听一下,当家师父在什么地方?”这时他起来以后,正从定中出来,就是在禅定中出来,那个脸色非常的平静,说话就是满面的笑容,但这个笑容不是故意挤出的笑容,是一种清净的笑容,就是在禅定中所留下的那种笑容。给人感觉就是特别的甜蜜而亲切,而说话非常柔和,也挺客气,讲了一下。

我为什么讲这一段呢?就是说我们平时说话,都离开了禅定。什么时候离开了禅定?因为我们说话很冲,说话还不要理,不客气,而且脸上表情都是有斗争心,这就不行了,这就是离开了禅定。而这位师父,他刚从禅定出来的时候,他那种状态是他自自然然的状态,那是放下“我”的那个状态,他那时候没考虑“我和对方”的问题,所以他突然被人问话的时候,这脸上的表情是这么个状态,这种状态并不是我们低下,或是客气啊。非常平静地跟人家谈话,并不是我们低下,是什么呢?是我们接近了如来藏性,是我们接近了禅定,是我们清净的一种表现。所以说有时候我们说话,跟别人低了一点,或是客气了一点,就觉得我是不是比他低啊?不是,那是我们接近禅定才有这种现象。

就像一面镜子照着我们,我们平时说话一定要和气,不管跟谁,跟老人、小孩、信佛和不信佛的,我们平静去跟他讲话,我们和气去跟他讲话,并不说明我们身份低下,而是说明我们很有修养,这是在世间法上讲。从佛法来讲,说明我们心里很清净。人清净的时候是没人相,没我相,没众生相,没寿者相,没有相,他就是一种平平常常。而且呢,不管任何人,虽然自己没有故意挤眉弄眼去笑,没有那么去笑,故意咧嘴笑,但是他给人的表情就是一种甜蜜的感觉,一种亲切的感觉,这种感觉说是笑吧,他还不是笑,是特别的清净,谁都能经受,而且你的心里也特别的舒服。

而且特别是对外来人,比如有人来打听我们事情的时候,他本来就是有一种惧怕的心理,怕对方不答,或怕对方有所想法。所以他想问一句话的时候是非常难的,很难启口,那口难张。一旦张出口来讲,俗话说张口三分力啊,不给也够本,那是没办法的安慰,张口就不容易。人家就是一种放下,是不是?求到我们头上来了,虽然有时候说话冲点:“哎!”那也是求到我们头上来了,他也是没办法,他自个儿要是明白的话,他连“哎”字也不说了,是不是?人省口力气多好呢?他既然能说出这个话来,就相当的不容易,人各有各的习性。

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应该很客气的,恭敬人家,该给人解答的解答:“阿弥陀佛!你想问啥?”虽然他有脾气,或说话很不得体,甚至说话有点张狂,但是我们不能张狂。我们考虑到他张口的难处,太不容易了。何况是我们在寺院里,人家上我们这来,大老远的花着路费,千辛万苦地跑这来了,本来想了好几天好几夜,做这个梦,到这如何如何,到这又看到和尚了,又想跟和尚搭一句话,你知道他搭这一句话的时候,他心里会什么感受?那是一种善根的成熟,有几个能跟和尚说一句话去,敢说话呀?是不是?他都不敢,就有点事他都忍下了。现在如果能有人去说一句话,那我们如果一句冲话给打跑了,你说我们对得起谁?

所以说我们说话就应该马上考虑人家难处。第一个,人家这么老远来了。第二个,人家说一句话非常不容易,而且特别要问点什么事,是一种善根成熟。他也可能就是我们的父母。他有时候问的:“哎!”他为什么问?他小时候招呼惯你了,所以说他管惯你了。你比如说,他是你(前生)父母,他招呼你:“哎!那小子你过来!”他就这种口气,是不是?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这都是有因果的原因。我们呢,一看:你跟谁叫小子,你干嘛这样式的?实际上,这就不好了,而且容易失去了孝敬父母的机会了,是不是?所以说不管是在内在外,答问题都要和和气气。客气的、简单明了的把问题给人讲明白了,而且恭敬人家。就是一句话,也要像春风一样化开他心中的冰块,教化众生。有时候这个教化众生啊,就是在闻思修里下功夫,一切清净在语言中,这个语言非常的厉害。众生堕落在语言中,又得从语言中拔出去,所以语言是我们修行必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关。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