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观法师:佛教徒:反叛命运的人(5)

十二、「十二有支」与「转变命运」 佛法中改变命运的方法还有一种,即是修行「十二有支」。十二有支就是「十二因缘」,我相信很多人对这名词虽是「耳熟」,但不一定「能详」其义。我们常讲的「因缘果报」其实是从「

十二、「十二有支」与「转变命运」
    佛法中改变命运的方法还有一种,即是修行「十二有支」。十二有支就是「十二因缘」,我相信很多人对这名词虽是「耳熟」,但不一定「能详」其义。我们常讲的「因缘果报」其实是从「十二因缘」来的。「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明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现在介绍的这个法门,是比较深入一点的佛法,此处的「缘」以英文来解释较容易懂:「缘」即是Condition(条件)之义。这个「缘」字在此是及物动词。「无明缘行」的意思是:「以无明为缘则有行」;也就是说「因为有『无明』这个条件存在,所以才产生『行』。接下来是「因为有『行』这个条件存在,所以才产生『识』」,「因为有『识』这个条件存在,所以产生『名色』」,「因为『名色』而产生『六入』」。。。。。。以此类推。

    现在来详细解释这「十二有支」。「无明指心里不明白、糊里糊涂的状况。因为一念糊涂以致产生「行」,「行」指心行(心的「行为」)。心本来是静止的,由于一念糊涂(「无明」),而产生「动」的状态,所以说「无明心动」。「大乘起信论」上说:「以依无明故心动」,所以「无明缘行」,其意义就是「无明心动」。「心行」就是「心动」,一有「心行」便产生「识」。「识」者,分别、识别也。一有分别就生「名色」,「名」指精神,「色」指物质。凡有形、有相者谓之「色」,无形无相,但有其名的,称为「名」。因精神之物没有形象可得,只是空有虚名,故佛法中称之为「假名」。所有的「心相」都是假名,『金刚经』中「无有少法可得」这句话,即是依据这个道理而来的。「分别」是指分别精神与物质,也就是指「色」、「心」二法。色、心二法一出生,接着就会生出「六入」。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称「六入」呢?因为眼、耳、鼻、舌、身、意好比是我们身体的大门一样,我们所摄受的外法,都是经过这六个孔道而进入的,所以称为「入」。这六入又称为六根、或六门。六入一成就,接着就生出「触」。「触」是接触的意思,指六入与外六尘接触。六根一与外六尘接触,即产生「受」,「受」是感受之义。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三种「受」都能令人产生贪爱,由于众生心自生颠倒想故,不但会于「乐受」起贪爱心,甚至连对苦受也会起贪爱,所谓的「被虐待狂」就是如此。

    我想有些人听到这里,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但你环视周遭的人,包括你自己,多少都是在苦中作乐而不自知。譬如爱打球的人在大太阳底下练球,而引以为乐。若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这应是属于苦?还是乐呢?我想老人家一定会觉得那很苦,年轻人却觉得很乐。我以前在屏东教书时,有一次刚用过午饭,太阳正大,我们两、三个同事却打起羽毛球来。(你们知道,屏东夏天的太阳又是非常「毒」的)就在不远之处有棵树下,几位老婆婆看到我们,就不停地好心劝我们说:「少年仔,来这边荫凉处坐啦!那样太辛苦了!」可是当时我们却觉得打得很过瘾,一点也不觉得苦。再举踢足球为例,因为我高中是足球校队,所以深深了解个中滋味。足球队员在练习时可说是相当辛苦的,尤其是下大雨时,还得在泥泞里踢撞,但越是滚得一身泥,心里越觉得乐在其中。现在上了年纪之后,反而奇怪当时自己哪来的那股劲儿。

    从这些例子,就可以了解:世人对苦与乐的感受,实在难以定论。再说,一切众生的事业、技艺与学问之成就,多半从「苦」中来:从「苦练」、「苦修」、「苦读」中来,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当这些人正在「苦练」、「苦修」之际,他到底是乐、抑或是苦呢?倘若他本人觉得「全然是苦」(其中毫无乐趣可言),他必定无法继续做下去,因此可说他的苦修、苦练,其实也是「苦乐参半」,甚至可谓「乐在其中」。英国诗人雪莱曾说:「所有的世人在笑的时候,都是含着眼泪的」,亦可说是对世人很正确的描述。与外境接「触」之后便产生「受」。佛说以「众生心颠倒故」,而取着外相,所以一旦有「受」产生之后(不管是哪一种受),便于此「受」生「爱」,接着便由爱而生执「取」之心,「取」得之后便想永久占「有」、拥有;拥有之后,「生、老、病、死」便都跟着而来。以上解释的是「十二有支」。此处的「有」是指「有法」,以其「有生灭」,故称「有法」或「生灭法」。「支」是项目之意,共有十二项,故十二因缘又称「十二支」。这是一切众生受苦的本因,以及一切众生轮回生死的整个过程。此种「生死之苦」形成一条锁链状,循环不息。众生皆是随顺此十二因缘,于生死海中浮沉不已,这就是凡夫的「顺因缘行」,又称为「生灭门」。修行人应如何才能改变这既定的「命运」呢?须反回去修,称为「逆因缘行」、或称「解脱门」、「还灭门」。如何修「还灭门」呢?要从「有」支开始起修。因为「拥有」,才有生、老、病、死,现在便要修「不有」,才能改变堕入生死循环不已的「命运」;如何修「不有」呢?欲修「不有」就要修「舍」。于「有」支能「舍」而达「不有」之后,再于「取」支修「不取」,达于「不取」的境界之后,便更溯其因,而于「爱」支修「不爱」。然而此地要注意的是:不但要修「不爱」,还要同时修「不憎」——否则会由于光修「不爱」,而看到每一个人都产生僧厌心(而误以为是在「厌离心」方面修得很好,其实是「嗔恚心」的一种表现),如此便由一极端跳到另一极端,因此须修「不爱不憎」、行于「中道」,才能究竟。各位须知,我现在所讲的皆是诸佛祖师所传「无上心地法门」(参见四祖的「信心铭」),希望你们听了,皆能有所领悟。接着,「爱」系由「受」而来,能「不爱」之后,更推溯其源,而于「受支」修「不受」,如何修不受呢?当有「受」产生时,便要立刻「觉知」而「不贪此受」,如此即能达到所谓「受而不受」。譬如打坐时,若身、若心产生任何顺意愉悦的感受,乃至念经念到生起法喜时,即应马上「觉知」,不去贪享此受,即于此「喜受」而修「舍」。如此修行才是修无上心地法门,否则仍是困于「有相」法中。「不受而受,受而不受」,才不至落于断灭。因「受」是由「触」来的,故于修「不受」之后,更应推穷其因,而于「触」支修「不触」。如何修「不触」?于种种会令你引起烦恼的境缘,就尽量不要去接触。有些人说要「试一试道力」,或「在刀口上修」。修行层次若还没那么高,就不要虚妄、吹牛,还是「实在」一点,谨慎小心才好。「六入」这一项要如何修呢?要收摄六根。有种种的禅定止观法门,可用来收摄六根。「名色」(身心)这一项的修法要先了解佛所说的身心二法的种种现象:身有「身相」,心则有「心相」,然后再配合「性宗」与「相宗」的法门一齐修,「唯识学」及禅宗的「心地法门」配合来观察诸识的变化,从而如实修治心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