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上卷总结(2)

所以我们了解这个,然后再看看西方极乐世界正报庄严。正报庄严谈他光明的独胜,他寿命的无量,阿弥陀佛座下的声闻、缘觉这些弟子的无量无边,这是他正报庄严。乃至于下面讲的各种依报庄严,这依报庄严是无尽的庄严

所以我们了解这个,然后再看看西方极乐世界正报庄严。正报庄严谈他光明的独胜,他寿命的无量,阿弥陀佛座下的声闻、缘觉这些弟子的无量无边,这是他正报庄严。乃至于下面讲的各种依报庄严,这依报庄严是无尽的庄严了,穷微极妙了——美不胜收。了解大愿之后,我们就了解这些庄严从哪儿来的。是由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的,是法藏菩萨成就大愿——成了阿弥陀佛,他得到一切种智,由一切种智的心所显现出来的,是称性而出的,是无作妙用的,是大不可思议的,是大涅槃的常、乐、我、净的境界。既然是大涅槃的境界,涅槃的实相功德一切众生本具,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也是我们一切众生性具的——本性具足的。所以我们看《无量寿经》,看这些依、正庄严,我们一种感觉:实际上当我们读诵得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清静的时候,好像就越来越亲切。现在讲原型理论,这种由无量光寿的本质原型所显现的无尽庄严,实际上就是我们一切众生本具的原型。这个我们佛教就叫“家珍”。家珍,你自己家本有的珍宝——屋里人说屋里话。当我们读诵的心越来越清静的时候,我们跟这个依、正庄严就越来越有一种感觉——亲切。

这个果地上的依、正庄严,它是实相的表达——涅槃的境界,它也帮助我们修行,这就是熏习:以实相涅槃的功德,来熏我们无明的业心——业识的心。那么无明的业识心就因这个熏习,慢慢地趋向于这样境界,在唯识学就叫本质境和影像境的互动。那么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无尽庄严的一个刹土,还有跟我们的一个互动。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信愿称名的净业所感的,所感之后我们断惑的程度、心地清静的情况也有不同的展现形态——也是唯识所变的。为什么要讲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四土不是阿弥陀佛建立的四土,四土是我们凡夫或者声闻、缘觉、菩萨——不同清静程度的往生者,他的业心所变现的。见、思惑没有断,就在凡圣同居土;断见、思惑,在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断无明乃至于多少多少品,是在实报庄严土;无明全都断尽,在常寂光土。

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但跟他方世界把四土分得很清楚又不一样。他方世界的四土,凡圣同居土就绝对感知不到上三土;但西方极乐世界它有差异,也有圆融。圆融就是四土在一土,带业往生凡夫在凡圣同居土,也就等于往生到了上三土。为什么呢?由于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能跟声闻在一起,能见到声闻,说明他在方便有余土;能见到菩萨,说明他在实报庄严土;而且他天天闻阿弥陀佛讲经说法,说明他能够在常寂光土。所以极乐世界四土又圆融在一起。虽然圆融在一起,又因你断惑的程度也可以给你或者天人的名称,或者声闻的名称,或者菩萨的名称。这就《华严》讲的“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

我们要了解这些道理。了解这些道理实际上是了解法界的体性,我们深信了这个法界的体性,了解了法界的体性,才能深信净土法门。换句话说,你能深信净土法门,等于你具有着对法界体性的领悟在里面。这部《无量寿经》展示的阿弥陀佛由发愿到圆成愿果,到这样的一个依正庄严,它是表达大乘菩萨道极致的精神,以及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展示一切众生生命体的尊严和圆满。所以它是集中地体现着这种法界文明的真善美慧,常乐我净。从真空显现的妙有,由愿力显现的妙有,就是大乘佛法了义当中的无上了义。

那么介绍这些依、正庄严,还有一个特别的修行效果,就是让我们产生欣慕之心。在无量劫轮回当中,我们在娑婆的秽土——在三界轮回,我们以为这样的刹土才是我们应该呆的地方,结果忽然听到还有这么一个庄严、清静、妙丽的刹土,马上我们就感觉到非常震惊,马上就有个新的参照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个至极真善美慧的参照系一旦树立起后,用这面“镜子”——实际这面“镜子”也就是大圆镜智的表达——再来反观我们娑婆世界的生存状况、身形状况等等,我们是不是感觉到这个世间太苦了,太残缺了,太污秽了?就在这样的一个鲜明对比当中,我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才能够激活出来。

如果没有这种激活,我们无量劫以来呆在这个世界——已经呆久了,我们觉得这是正常的,我们生起不了一念的出离之心。我们总是认为出生一定要十月怀胎,我们会想到还有莲华化生吗?我们总认为吃喝住行一定要辛苦耕作,原来还有念头一动就能现前的东西啊;我们总是觉得冤家对头碰面,还有到那里没有一个冤家对头的地方;我们总是觉得能活一百岁就了不起,还有个无量寿的地方。你看这个鲜明的对比一来,而且我们认知了极乐世界那一切实际是我们本有的——性具的性德,是我们完全遮盖住了我们的德性,阿弥陀佛全体的神妙力量是我们众生本具的,但我们却在这里冤枉地汩没了;现在阿弥陀佛大愿就要帮助我们把本具的这些东西显现出来,我们不是悲喜交集吗?我们求往生的心不是如决江河,沛然莫御吗?所以为什么我们讲正宗分的第一部分就是详细陈述阿弥陀佛的本愿因缘,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其目的是让一切众生产生信心,产生愿往生心。目的是在这里。

上卷、下卷它也体现了声闻法的苦、集、灭、道。先谈出世间因果——灭、道。灭就是寂灭状态,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是“灭”,它由阿弥陀佛的大愿修行之“道”来成就的。先建立一个出世间的因果。下半卷会介绍我们娑婆世界的生存状况:那种三毒、十恶,五恶五痛的种种苦难。它就表明我们的苦、集二道。我们遭受这样无量的剧苦,它来自什么?集谛。从这个苦、集二道,让我们成就厌离心;通过上半卷这种极乐世界的成立原理——这种道灭二谛,让我们产生欣慕之心。所以这个《无量寿经》的整个结构框架成熟,都是最终作用在我们修行上:深信切愿持名,求生极乐世界。那么我们就把这个上卷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南无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上卷完,下卷法师暂时未讲)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师讲于东林寺第二届净土文化进修班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