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正行与杂行(三)(3)

正定业有二义 法然上人看到了这段文字眼睛一亮,他心中的疑云当下就完全烟消云散了,也就是说他的疑惑、他心中的黑暗被这段文字放光所消除了,所以他就舍掉了种种观念、种种行门,为往生极乐世界,他只专称这句名号

正定业有二义

    法然上人看到了这段文字眼睛一亮,他心中的疑云当下就完全烟消云散了,也就是说他的疑惑、他心中的黑暗被这段文字放光所消除了,所以他就舍掉了种种观念、种种行门,为往生极乐世界,他只专称这句名号,同时也逐渐形成开创净土宗的一个机缘,所以这一段文字对他们来讲,是开宗立教的来源,所以这一段也是备受重视。其实这段文的涵义很简单,我们只要从字面上去了解,也就能够掌握了,如果要更详细的话,请翻开这本《唐朝高僧善导大师》九十七页 (《善导大师全集》730页):

“正定业”有二义,即“正选定之业”,与“正决定之业”。前者是就弥陀而言的,弥陀于二百一十亿的诸佛誓愿中选舍一切诸行,不为众生往生之因愿;独选定念佛一行,作为众生往生之因愿,故名为正选定之业。后者是就众生而言,众生信顺此愿 (就是第十八愿),称名念佛,则往生决定,故名为正决定之业。

    所以这“正定业”有从佛那边来讲,也有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讲。从阿弥陀佛那边来讲,是阿弥陀佛选择念佛作为往生的正因,而不选择念佛以外的种种法、种种行门,所以是阿弥陀佛“正选定之业”;从我们来讲,我们只要称名念佛,就是随顺、契应了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就决定能够往生,所以就我们来讲是“正决定之业”。

一心专念

    接下来这段文的解释,请再看这本书:

“正定业”之文解释:
“一心”即是本愿之“三信”。
“专念”即是本愿之“十念”。

    “一心专念”是就第十八愿来解释的,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是“三信”,也可以解释为“三心”。当然我们的心只有一心,没有所谓三心二意的,只是开展来讲是三心,浓缩来讲就是信顺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的这个心。

    “十念”不只是念十声而已,是“乃至十念”── 乃至一辈子的念佛,乃至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而十念、五念、一念,也必定能够往生;因此,“乃至十念”,就是专念的意思。

    “一心专念”,也有另一种简明扼要的涵意,所谓“一心”就不是二心,不是二心当然就是“专心”,所以一心就是“专”的意思,一心就等于是下面专念的“专”的形容动词,所以一心就是专念的意思。

弥陀名号

“弥陀名号”就三信而言是“所闻所信”,就十念而言是“所称所念”。亦即信者信弥陀本愿,行者行弥陀名号。

    也就是说“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六字万德洪名,是我们所要听闻、了解、信受的。《阿弥陀经》说: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如果不通过闻说阿弥陀佛,就不晓得要执持名号,也不晓得这一句名号的伟大来执持。《无量寿经》也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所以,这一句名号是我们所闻所信,其实这一句名号也是救度我们的主人公,也是我们的救主,是以现代的语言来讲是救主,经典的语言是说“救世之法王”,阿弥陀佛是救度世间一切众生的法王,以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救世主。“十念”当然就是我们能信、能念佛。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

    请再看这本书: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的“不问”二字贯通前后,故不问行住坐卧即是不问时处诸缘,不问时节久近即是不论时间长短;亦即不论时处诸缘之时间长短,都可念佛,都应念佛,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弥陀佛名,故下文言:“念念不舍”。此“不问时节久近”即是本愿文所言“乃至十念”的“乃至”之意。“乃至十念”之意即是以“乃至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之理建立信心,故本愿文言“乃至十念”,成就文言“乃至一念”;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则何人不得往生!是故一生念佛,更必往生。

    所以,即是以临终乃至十念、一念都能够往生,来建立我们对念佛就必定往生的信心。看了这段文,大家能理解吗?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论行住坐卧 ── 就是不论时处诸缘,不管走到哪里,是坐还是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念佛。不管你当下“行”多久就念多久、“站”多久就念多久、“坐”多久就念多久,“卧”多久也念多久,所以说不问时节久近,你都念佛。也就是,二六时中都念佛,把念佛带入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念佛成为我们的生命 ── 那这样可能吗?是可能的!只要我们在动脑筋时就动脑筋,跟人家谈话就跟人家谈话,事情过了,就回复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可能。因为我们都有“念”,不念佛就一定念杂念;不念佛就是念烦恼;不念佛就是念业障,就是在念业,只是把这个“念”转过来而已,它本身不必费其他功夫,但是需要养成习惯。

    我们在这里共修,可以说身心性命都非常感动的来念这句佛号,但是不可能二六时中都能够这样大声的念,那其他时间怎么办呢?可以动动嘴唇,不时的动动我们的嘴巴,这叫做“金刚念”。要我们出声念,不能持久;要我们默念,更不能持久,因为凡夫之心的习惯,自然地都在念业障、妄想、杂念、烦恼;但如果动动嘴巴,就容易做得到了。因为动动嘴巴金刚念没有大声念那么累,同时口业能引起心业;经典说,“心若无力,以口来扶”。所以我们就是动动嘴巴,何况这句佛号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生命,这句佛号本身就是光明,那我们动嘴巴念这句佛号,阿弥陀佛的本身就在我们的口中出出入入,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在我们的口中放光,在我们的身上灿烂。这不管是你知道或不知道,或特别要求不要求,这是天性自然的,好像吃饭一定饱,你不懂得吃饭会饱的原理,也不相信,可是你吃下去你就自然感觉会饱。

机相策励与法德不断

    有关“念念不舍”,我们再来看101页第六行:

“念念不舍”有二义,即“机相策励”与“法德不断”。“念念”二字就弥陀而言是光明刹那刹那摄取念佛众生,就众生而言是念而又念。信本愿救度之人,直至临终,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弥陀佛名,非必刹那刹那称名,而是尽身心所能,想到就念,出口便念。古德谓之“既归佛愿,机法一体,自有不行而行之理,故言不舍。”这是弥陀所选定,众生信顺之,往生便已决定,故言“顺彼佛愿故”。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