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法师文库 > 上人 >

上人书信集 壹、书信篇(21-30章)

廿一、思惟机法 轮回诸趣众生类 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 度尽阿鼻苦众生 仁者之函,早已转来,因事之故,迟于作覆,深致歉意。 仁者所言「似领悟而尚未契入」,此是尚未真知,故仅存观

廿一、思惟机法
 

轮回诸趣众生类
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
度尽阿鼻苦众生

仁者之函,早已转来,因事之故,迟于作覆,深致歉意。

仁者所言「似领悟而尚未契入」,此是尚未真知,故仅存观念,未成意志。宜常念佛,并思惟「机」与「法」之内容。

弥陀发愿之本意 为救罪恶深重人
我身本有无量罪 庆哉弥陀救赎我
若知机无出离缘 即能乘托佛愿力
但凭弥陀本愿力 不顾自身之善恶
吾人唯有轮回路 丝毫未成出离因
若能信佛念弥陀 即是生西之强缘
信佛亦非有别事 称名信愿行具足
一句弥陀功已满 此外尚有何可求
善导言望佛本愿 意在众生专称名
此是本愿之微意 亦是易行之极致
轮回诸趣众生类 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 度尽阿鼻苦众生

(后二句《无量寿庄严经》之文)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五日


廿二、解析六事
 

学佛者应有向上向善向净之心,否则不会学佛,
何况愿舍娑婆之秽恶,
欣生极乐之净土乎!
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佛智师往生纪实」之事:

由此可知临终开示、念佛之重要,往往在此瑞应之下显现弥陀金手常伸,净土大门永开,随时随地垂慈救度任何众生的事实,凡目睹耳闻,大多能当下震撼到弥陀平等无条件地救度之真实。信愿法师的道场,信众一直在增长,固是信愿法师悲心感人、弘法有道,但也得力于临终或往生后之助念(含开示)的效果。往往讲经好几年,不如一场临终瑞应的启发,似乎弥陀现身说法的会座于此显现。有人极力反对临终之助念,以为平生都无法获信,何况短暂危急的时间;此邪见也。一个人往往提倡自己所懂得的,而自己外行的便加以排斥。此时升沉交关,倘若不再把握,将见继续沉沦;何况人虽昏迷,或断气多时多日,除非重业立即投生,否则神识灵敏,反胜平时。佛智师昏迷时,正面临升沉交关之际,心中黑暗,前途茫茫,处在极度惶恐不安中。当旁边有人念佛,即见光明出现;自己闻到佛号声,身心亦散发出光明(不论何人,不论信疑,不论净秽,不论善恶,只要念佛,身心就有光明;若当下命终,蒙弥陀光明摄取之救度的机率极大。)心情便逐渐安稳下来。又听闻到从未听过的「圣净分判」之开示,得知通途八万四千法门是圣道门自力难行道,而阿弥陀佛无条件的悲救是净土门他力易行道,当下领受,当下获救,活着往生。因而从心中涌出一股想愿生称名的情怀,随即冲出一句「啊」!此后其心处在念佛状态的安稳之中,直到断气往生,而在往生前早已见过佛;这是很自然而平常的心路历程。故为人宣说弥陀救度之义,让其三毒、杂念之心安住在不论行住坐卧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中,是净宗的目的,也是易行的极致。

二、「念佛人自律规范」之文:

此文很好,很贴切,我很赞许,本应如此。凡对净土法门具正知正见,知大体、有分寸、护法爱教者,都会赞同,不会认为「负面效果将远远大于正面」。凡达到一个同信同愿同行、同理念同目标的团体,不可无规范,否则龙蛇混杂、良莠不齐,三毒凡夫,我行我素的结果,将见不成一个和合的团体。故百丈立清规,法然制戒条,善导祖师自行化他,以垂典范。

六种恶行的内容,确实都是恶行,不好的,应该规劝,理当戒止,慎莫放任;若不善巧方便引导戒止,便是害他非爱他,也将对团体产生不良影响。本愿文摄取之外还有抑止之诫,《大经》下卷亦列出很长的三毒、五恶之诫,佛祖立法,不得不尔。世间修心养性之人,都不犯之,何况学佛者?此中第一别立私意等,与大师所言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相同,故当戒;乃至第六皆当戒止,戒而不受,则当远离。俗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谚,亦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之语,祖师亦有「不可亲近非同行善知识」之戒,何者?往生之事是何等大事,岂可随缘逐队,妨碍大事,若要度恶人,化知见不正者,亦宜量己之分;否则从净土回来时,不怕不能合光同尘地广度群迷。印光大师说「神龙一滴水遍洒天下」,俗谓「不是真龙不入海」;知见不同,不可同负一轭,故四种恶友,本应远离。这不可以「业力显现」论,也非学佛人慈悲不慈悲,这是根本性的知见问题及放浪形骸的行为。何况既不能改,岂可再亲近。古德言:「宁与善者为敌,不与恶者为友。」且一粒老鼠粪会害一锅饭,故大师有四得十三失的严正之诫,末世我等,应奉为准绳。此「规范」正是乐法护法、爱教护教所需,有前言,有正文,有具体内容,文辞典雅,条理分明,很好。若有人提出异议,是知见不正、不识大体之人,宜防范之。

凡夫狂性难歇,若无规范,将如野马不羁,为害更大;倘复知见不正,极易误解弥陀本愿而堕落,在台湾已有此现象。古德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人性极易方便出下流。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何况学佛团体,其言行岂可不有所规范而更劣于世俗之人!若有机之深信,岂更骄己慢人、好行邪辟乎!若可戒不戒,而诿之「业力显现」,是外道宿命谬论,非佛陀教诫正说。

学佛者应有向上向善向净之心,否则不会学佛,何况愿舍娑婆之秽恶、欣生极乐之净土乎! 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团体之可长可久,领导者及干部都要有此风范,古德云:「宁可老僧下地狱,不将佛法当人情。」

三、「信心决定还是幼稚园,还要再学」之事:

此非正知正见,以信而言,若信心决定,同样获得「现当二益」,即时获得往生的身份,而住不退转;若当下死则当下往生,若命延即成一向专称的机法一体之行者。当然若有时间机缘,多听闻、多知道此法的殊胜而益增法喜。然而这些对往生不增不减,若喻为幼稚园,还要再学,即表示尚未获得往生身份,如此若当下命终,岂非还不能往生?无有是理。

四、「信心也没有,感恩也没有,一切皆无,唯有名号」之事:

这段话在文字上颇能让人误解,但你要表达的我能体会。

名号即称名,称名即名号。名号中一切具足,凡夫虚妄,一切不具,故「纵发清心,犹如画水」,因此唯有念佛。善导祖师有「念佛四德」之说,《观经疏》的结论也废定废散,舍机舍法,独举「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旗帜。信心在于名号本身,而弥陀之恩即使粉身碎骨犹未足酬,然而凡夫亦无真正粉身碎骨报佛恩之心。那将如何?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悲时、喜时、清净时、妄想时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何况既机法一体,说信心、说报恩,即是义子。古人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然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此,着不得一丝感激之念。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是市道矣!」故「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之「一向专称」实含有深义。「一遍上人」最初写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心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