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净土宗的四大特色(于海波)(2)

可见,净土宗认为众生能够往生西方是感应道交的结果。阿弥陀佛的愿力具有强大的增上缘力量,在生死海中,自力是微不足道的,而佛力是广大无边的。打个比方,就如同过数百里的大江大河,自力就是行者自身靠各种各样

  可见,净土宗认为众生能够往生西方是感应道交的结果。阿弥陀佛的愿力具有强大的增上缘力量,在生死海中,自力是微不足道的,而佛力是广大无边的。打个比方,就如同过数百里的大江大河,自力就是行者自身靠各种各样的游泳招数过河,往往既劳累又危险;而佛力则是依仗船的力量顺利到达彼岸,这里船力指的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两者的难易程度可以说是有天壤之别的。

  故净土宗认为,修行者应舍弃自力而投归到阿弥陀佛的怀抱,舍自归他之思可以说是净土宗区别其他法门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三、指方立相

  净土宗区别禅宗、华严宗、天台宗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该宗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与方向性。它反复强调二有的存在:西方有国土名曰极乐世界,其土有佛名曰阿弥陀佛。和禅宗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华严宗」的法界无碍、「天台宗」的一念三千等相比,净土宗在目标上无疑是更为清晰和明确。

  净土宗是处处强调有的,有和无相比,有显然更加容易把握和操作,故这使净土宗具有「三根善被、利钝兼收」的特点。禅宗等则被认为只适合大根机人修行,如《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经文,没有一定悟性的人往往是很难当下契入和领会的。

  净土宗则不然。指方立相的特点让任何行者都很容易把握。这里的「方」是方位之意,指的是西方。这与唯心论(「唯识法身之观」)和自性论(「自性清净佛性观」)解释阿弥陀佛及其净土有很大的区别。由于法身无色,行者就无法直观,这就需要依靠使行者能够集中注意力的形相,也就是要「指方立相」,为行人指明方位(西方净土),树立形相(弥陀相好)。这一特色的优越之处在于只要行者相信西方有净土及阿弥陀佛并愿意往生就足够了,「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依仗佛力,任何人都可以抵达极乐世界。

  方和相的确定让人有所依靠,更容易使行者「住心而取境」,集中心力专一修行。因此,古代大德在提倡净土宗门时,多数主张在一开始时要专修净土,如唐代的善导和尚在《观经四帖疏》称「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又如法然上人在《念佛法语》中说「虽知三心,不念佛无益,纵虽不知三心,若一心向佛者,则具足三心,必生极乐」。又如印光法师在《文钞》中言「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鹜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若能念念在道,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便可于父母之邦,随缘常在」。

  有无之争,在佛学界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是有胜于无还是无胜于有,争论一直很激烈,禅宗祖师显然在无上面提倡的要多一些,而净土宗祖师则反其道而行之,指定西方佛国与佛的存在,即强调有。

  也许,只有具有很大力量的大菩萨才可以无所依,即达到「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的自如境界,而净土法门则是处处宣导有,这轻而易举地使行者具有了明确的方向性,再加上专而复专的修行,净土宗显然更适合多数人的根机。净土宗正是以「有招」胜「无招」的特点,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成为佛教在民间最为流行的宗派。

  四、果觉因心

  因与果是佛教最基本的一个概念,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在解释净土宗三纲宗「信」的时候强调既要信因,也要信果,已经初步显示出净土宗因果互含的特色,「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和佛教其他法门从因到果的特点相比,净土宗具有「因心契果觉」的特殊含义。印光法师曾在《文钞续编卷下·无量寿经颂序》中对此有较详细的说明:「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因证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2)因此,净土法门被称为果地法门,相对而言,通途法门则是因地法门。果地法门的特点是从佛果起反向修行,具有「因该果海,果彻因源」的特点。

  这里「该」指的是包括、兼备,「彻」指完全透达、没有遗余,说明在净土宗里面,因与果并非截然两事,「盖因为未成就之果,果不外因,故曰该。果为已成就之因,因不隔果,故曰彻。海源者,果因之喻也」(3)。这说明净土宗是因果相应、因果同时的,即在念佛与忆佛的因时,已经包含了成佛与作佛的果觉。比起从因向果修行的通途法门,该特色以其果地的殊胜抹去了漫长的修行过程,强调因果同时,可以一念顿超,一称佛名,便已「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因此又被称之为「横出」和顿超的法门。其超越时间性、超越根机性的特色显然要大大优越于需要累劫勤修、因果异时的竖出法门。

  关于「横出」这一特色,印光法师曾用「虫子横咬」的比喻进行说明:

  古人有个譬喻,拿来解释,就把我们具足惑业的凡夫,比做一条虫,生在一根竹里最下的一节,这根竹子,就比做三界。这个虫子要想出来,只有两个法子,一个是竖出的,一个是横超的。竖出的,是自下至上,一节一节的次第咬破,等到最上的一节咬破了,才能够出来。这是比修别的法门,定要断尽见思烦恼,才能出三界的。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这许多的品数,就比做一根竹子的节数。那虫向上直钻出来,就叫做竖出。例如一个断见惑的初果圣人,要经过七生天上,七生人间的长久时劫修习,才能证阿罗汉,了生死。二果,亦要一生天上,一返人间,才能证四果。三果,欲界思惑已尽,还要在五不还天,渐次修习,才能断尽思惑证四果。这才算是出三界的无学圣人。如果是钝根的三果,还要生到四空天,从空无边处天,以至非非想处天,才能证四果。这竖出的法子,是如此艰难久远的。横超的,就是这条虫子,不向上面一节一节咬,只向旁边横咬一孔,便能出来。这样的法子,比那竖出的,是省事得多了。(4)

  由于净土宗具备因果互含、因果相容的特点,行人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同时便使凡夫心转化成了佛心,「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此生现世即已不退转于佛果,往生极乐世界更是即时即证,故称其为横超法门再也恰当不过了。(转载自《法音》)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