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普通八年由天竺来到中国。他面壁坐禅九年之后,传法给慧可,告诉他「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并念了一首偈: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此传法偈被称为「花偈」。接下来的传法偈如: 二祖慧可: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 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三祖僧璨: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 四祖道信: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信合,当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六祖慧能: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这里的每首传法偈,都是以花果的无常空性,作为契证的法印。 《阿毘昙毘婆沙论》里也以树的枝干、根、花来说明十二因缘法: 如树有根有体有花有果。无明行是其根,识名色六入触受是其体,爱取有是其花,生老死是其果。此十二支缘,或有花有果或无花无果。有花有果者,谓凡夫学人;无花无果者,谓阿罗汉。 艳丽娇美的花朵惹人怜爱,甚至摘取以便时时欣赏。在三世两重的十二缘起论中,以花朵来比喻有情众生对各种境界的贪爱、染著、执取,实是非常贴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比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花开花谢,瞬息生灭,不也是如此吗? 《杂阿含经》说「凡盛必有衰,以衰为究竟……如树无花实,颜貌转枯尽,色力亦复然,如花转萎悴,我今亦复尔。」也是以花来诠释世事的无常。 在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法门中,六度波罗蜜是重要的修行方法。从一朵中也可看出花具有六度的精神。 (一)布施︰花开展现美丽的姿容,令人一见心生愉悦,带给人欢喜,因此它有布施的精神。 (二)持戒:花总在一定的时节、范围绽放,不像葛藤会攀附在其它的植物上,它不侵犯别人,所以具有持戒的精神。 (三)忍辱︰花开须经种子深埋土里,一段时日的蕴育,其间必须忍受黑暗、潮湿、寂寞,而后抽芽。甚至开花后,还要耐得住风霜雨雪,乃至蜂蝶采蜜时的伤害,所以具有忍辱的精神。 (四)精进︰一朵花,不管花期长短、久暂,总是努力散布花的芬芳美味,展现它最美的一面。即使谢了,仍旧化作泥土、肥料,为来年的成长做准备,甚至留下种子,为继起的生命而生生不息,所以具有精进的精神。 (五)禅定︰花,静静地开放,表现出宁静、祥和、安忍的气质,这就是禅定的境界。 (六)般若︰花有各种颜色、大小、香味,千变万化,奇妙不已。花的世界就像人的世界,蕴含无限的智能。 《维摩经·佛道品》中,描述维摩居士在他广植花卉、清净妙丽的花园里,有「觉意净妙华,解脱智能果」,更有「七净华」遍薰其身,这里以华比喻七种净德,即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分别道净、行断知见净、涅槃净。 另外,《华严经》里的华藏世界,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著微尘数的世界,所以又称莲华藏世界。作为华藏世界的中心,莲华便具有特殊的意涵。《华严经探玄记》中记载: 华有十义,所表亦尔,一微妙义,以微妙作为花义,表示佛行佛德离于粗相,故说华为严。二开敷义,表示开放殊荣,令人进入觉性故。三端正义,表示圆满德相具足故。四芬馥义,表示德香普熏益自他故。五适悦义,表示德乐欢喜不会厌离故。六巧成义,表示所修的德相善巧皆能成就故。七光净义,表示永断灾障极其清净故。八庄饰义,表示依胜因庄严本性故。九引果义,表示此因能结成佛果故。十不染义,表示处世不染如莲华故。 而《大日经疏》说的「所谓花者,是从慈悲生义,即此净心种子,于大悲胎藏中,万行开敷庄严佛菩提树,故说为花。」又是将花向上提升至另一层次的精神意义了。 禅林用语中,有以「白马入芦花」说明超越彼此分别思量的境界。当白马走入芦花丛里,视觉上两种白色浑然合一,因此转指泯除人我、大小、高低、美丑等种种分别见解的境界。 唐代的大珠慧海说:「青青翠竹,尽是妙谛;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乘佛教里也有「无情有性」、「草木成佛」的看法。何况花本身具有千变万化、引人瞑想思惟的特质,可以说花不只庄严世界,更具体而微地展现了佛陀的教法。 ↑ 四、花与人 大部分的人都喜欢花,不过,不同国家的人,对花所爱也不同,如意大利人忌用菊花为商标,因为每当菊花盛开,正是人们扫墓的时节;日本人忌荷花爱樱花、荷兰人爱郁金香、泰国人爱睡莲等。 花常用来形容女人的美貌,如花容月貌、闭月羞花、芙蓉如面……,因此中国女人的名字中也常带有花名,如樊梨花、穆桂英、花木兰等。 佛陀时代著名的末利夫人,即是和末利花有密切的关系。她原名黄头,是摩诃男的婢女,由于她以饭食供养佛陀的功德,而脱离婢女身,成为波斯匿王的夫人。因为她曾看守末利(摩利迦)园,被称为末利夫人。其它还有藏密始祖莲花生大士、貌美如花的莲华色比丘尼、佛陀前生的莲华王太子等,他们也是以花为名。 花不但美丽,令人赏心悦目,也常是祈福消灾时的用品。《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叙述南齐武帝之子晋安王萧子懋,从小即非常孝顺。他曾因母亲病重,请僧人为其母祈福。当他看到供在佛前的莲花经过三天仍然鲜丽不萎,便涕泣礼佛祈愿:「如果我母亲能痊愈,请佛力加持,让此莲花至法会结束都不凋谢。」果然七天法会圆满后,莲花不但如盛开般鲜红,茎部还冒出一些根须,他母亲也很快就复原了。 《那先比丘经》也记载有位四肢全无的小孩,费力取得一枝莲花献给佛陀,佛陀便告诉他的弟子:「这位没有手脚的孩子,经过九十一劫的轮回之后,再也不会堕入地狱道或畜生道、饿鬼道,他将生于天上。天上的寿命结束后,还会重新做人。」这也是因花而祈得福报的感应。 除了心花一瓣,代表无限诚意之外。人类更依花的生长环境及特质,给予不同的诠释,甚至拟人化。宋朝诗人林逋喜爱梅花的孤傲清高、不同流俗,而「以梅为妻」,偕之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宋儒周敦颐的〈爱莲说〉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翫焉。」文中说明他喜欢莲花的原因,并以菊花比喻隐士,牡丹如同富贵之人,莲花代表君子。陶渊明将花与人的性格、身份作了巧妙的结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