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澄禅师
佛祖悟道因缘·圆澄禅师 林明珂 圆澄是明末著名禅师,曹洞宗二十七代传人,禅锋敏锐,应机迅捷,紫柏大师曾自叹弗如地说:“我下语不及此公。”相传澄师主持修建阿育王殿时,亲自赴福建购木,
佛祖悟道因缘·圆澄禅师
林明珂
圆澄是明末著名禅师,曹洞宗二十七代传人,禅锋敏锐,应机迅捷,紫柏大师曾自叹弗如地说:“我下语不及此公。”相传澄师主持修建阿育王殿时,亲自赴福建购木,乘船回来时遇海盗袭击。海盗见大师相貌庄严,凛凛不可侵犯,便请教姓名。当闻到大师名字后,即五体投地,请求忏罪。澄师离开时,还特授号矢护送,可见澄师之名家喻户晓。下面即其开悟因缘。 圆澄,字湛然,别号散木道人,俗姓夏,会稽人。据传其母梦僧而娠,怀胎十四月才出生。生后连哭七日不止,有一僧人路过其家,对婴儿说:“自誓不昧,止借宿于此,还啼哭什么?”啼声遂止。 澄师长大后,聪颖伶俐,辩说无碍。父亲在世时,家道衰落,充当邮卒,养家活口。因父年老多病,无法劳作,澄师十一、二岁即替父当差,不避风雨寒暑,住来数十里路,有时夜里穿过虎豹出没之地也不害怕。十七岁时,父亲辞世。两年后,母亲也去世了。不久,因错投公牒,怕遭刑罚,投江自尽,漂流数里,被渔父救活。适逢一僧人路过此地,僧人对他说:“你要能出家,必有大用。”澄师即求度世出家。夜里,卧僧房中,有鬼摇床,骚扰他,他不予理睬,鬼只好散去,他想:鬼的伎俩只不过如此罢了。 第二天,投玉峰大师,充园头,始接触经义。一日,入方丈求授经,玉峰叱责道:“大字不识,不作苦行,求什么经?”澄师正色道:“我还要参悟大事,何况区区文字呢?”玉峰很惊讶,即拿着《法华经》对他说:“这是诸佛骨髓,恭敬颂持,必有心得。” 澄师二十岁访隐峰大师,大师非常器重他,对寺僧说:“这位学僧可参禅。”澄师即请求开示,隐峰说:“行住坐卧但参念佛的是谁。”遂用功三日夜有省,知法不从外得,即要求隐峰印证,隐峰道:“似则也似,是则未是,何况还没有圆融贯通呢?” 1584年,澄师二十四岁时,往天荒山妙峰和尚处剃染,恳求成佛要诀,妙峰唯令其念佛。澄师白天行难行苦行,夜里通宵参究,胁不至席。次年,往叶家山采茶,听二僧论傅大士法身偈,于是碍膺之物为之脱然,一切经书了然于胸。往云栖求莲池大师授具,回来时谒南宗师,进屋便问:“海底泥牛衔月走是什么意思?”南宗大喝一声,澄师不能回答,遂发誓道:“不悟不休。”往天妃宫闭关三年,不发一语。后阅语录,读至雪窦与僧谈论柏树子公案,有学僧颂道:“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生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椿旧处寻。”澄师有所悟。后因灯灭,隔窗取火,豁然有省,随颂一首,请南宗印证。南宗道:“我一直把你当个人物看,哪知你还作这个见解!”澄师遂请益,南宗令其参“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澄师于此渐渐悟入。一天,想起与锦堂和尚论乾峰举一不得举二公案,遂豁然无碍,不复疑滞,即颂道:“举一举二别端倪,个里原无是与非。雪曲调高人会少,独许韶阳和得齐。二老何曾动舌,诸方浪自攒眉。拟议鹞过新罗,刻舟求剑无迷。”又颂云门十五日话道:“日日犯土黄,日日是好日。铁蒺藜兮无孔笛,分付禅和莫近前,拟议须教性命失。”此后出语不落案臼,不存规则。出关参锦堂和尚,锦堂赞叹道:“宗门寥落,能振兴者,非你莫属。” 1590年,大师三十岁时,一夜静坐凝寂,忽似虚空霹雳,声震大地,不久即醒,大汗淋漓,如脱重担。此后性根洞朗,言语契机,于诸佛事不思议应,于诸经旨玄会彻微。又依云栖莲池大师门下。一日,莲池大师举高峰海底泥牛公案,澄师推出一僧道:“大众证明”,莲池认可。又火浴亡僧回来,莲池问:“亡僧迁化后向什么处去?”众著语不契,澄师出云:“谢和尚挂念!”莲池休去。澄师来到宝林寺,白天乞食,夜宿塔山金刚神脚下。一天,大学士金庭朱公等人游宝林寺,至天王殿,听到殿内鼾声如雷,进入殿内发现澄师,把他叫醒,问:“高僧何人?”澄师道:“无事僧。”与之继续交谈数语,发现他是一位有道高僧,便问:“大师住何方宝刹?”澄师答:“饥则化饭,倦则此地打眠。”朱公等人共建一静室请其居住。澄师一日静坐,忽如冷水泼身,诗偈如泉涌。自此囊锥渐露。 万历十九年(1591),慈舟和尚访普陀回,至绍兴,住大善寺,黄两高居士请于止风塗说法,澄师往呈所见,慈舟问:“止风塗向青山近、越王城畔沧海遥时如何?”澄师答:“月穿潭底破,波斯不转眉。”慈舟又问曹洞宗旨,澄师呈偈道:“五位君臣切要知,个中何必待思惟。石女惯弄无针线,木偶能提化外机。井底红尘腾霭霭,山头白浪滚飞飞。诞生本是无功用,不觉天然得帝基。”慈舟赞叹道:“语句绵密,不落始终,可谓法门龙象。”即召入室印证。并对他说:“你往后鼓两片嘴皮,截断天下人舌头有分在。”遂付法倡道:“曹源一滴水,佛祖相分付;吾今授受时,大地为甘露。咄!五乳峰前无簇箭,射得南方半个儿。”此后澄师匡徒说法,称人天师。 古德云:“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地用工夫。若要纸上论工夫,笔影蘸干洞庭湖。”禅需要亲自体验,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圆澄大师开悟的历程可以看出,参禅须要有个入路,即参“念佛的是谁”或“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等,用疑来启悟,努力参究,等到机缘成熟自然能发出悟道的火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