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净空“佛陀教育”思想初探(3)

三 净空法师深入佛教经藏,又很关注切实的修行,这使他对于佛教的阐发,能够深入传统佛教的堂奥,探其秘髓。不仅如此,他还能因应现代社会的特点,而有所折衷与创新。这使他的思想体系的内容,在具备专而精的特征的

净空法师深入佛教经藏,又很关注切实的修行,这使他对于佛教的阐发,能够深入传统佛教的堂奥,探其秘髓。不仅如此,他还能因应现代社会的特点,而有所折衷与创新。这使他的思想体系的内容,在具备专而精的特征的同时,又具备相当包容和融会贯通的特征。这是他在现代条件下对佛教精神的创造性发挥的结果。他主要是利用和发挥了传统佛教的圆融理论和思想资源。

净空法师是当代净宗大德,以专弘净土宗为己任。晚年的他更是以专讲净土五经一论相标榜。但他并不排斥其他宗派的经典。相反,他认为弘传净土也须融摄其他学派的经义,惟有如此,才能深入体悟本宗经籍奥义,否则易于陷于肤浅的境地而难窥全貌。如他推崇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又强调须以法华经和华严经为导引,以金刚经为基础,这说明他融会禅净,汇通台贤,融会佛教内部诸宗派的思想的倾向。显然,净空在此不过是将古代佛教内部的融会思想加以进一步发挥而已。有趣的是,古时净宗自称“莲社”,而净空法师将之改名为“净宗学会”,这种情节也是耐人寻味的,可见他对于在现代社会弘扬净土法门用心良苦。

净空法师还尤为注重和强调儒佛的会通。他主张,佛教的修行也须以做人为基础,如果连做人也做不好,则学佛也无从谈起。因此,佛教与儒教真正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的。他认为,儒佛的教育理念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以尊师孝亲为根本。传统儒家教育讲五伦五常,目的是培养基本的道德理念以树立人格,而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教育与佛家的教育理念完全是一致的。他说,大乘佛法的启蒙经典是地藏经,而地藏经就是佛教的孝经,是佛教修学的入门方法和根本所在,因为该经以“孝亲尊师”为尚。他断定,佛陀教育是“师道”,而“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他尤其称叹印光祖师的“敦伦尽份,闭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的教导,就是说他很注意将佛家的与儒家的教学相结合,将学佛与学做人相结合。净空法师晚年还倡建“中华百姓宗祠”,可以说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落实。他还认为儒家易经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思想与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也是相通的。总而言之,古圣先贤伦常教化的理念与佛陀教育的理念都是教人做好人,行道德,二者完全可以相辅相称,相偕并行,大乘佛教与孔孟学说乃是两种领导未来世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力量。

净空法师在晚年还大力推行多元文化的理念。他主张世界诸大宗教和文化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和理解,相互尊重,互相合作,和睦相处,为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而努力。他用佛教“一多相即”的原理来说明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世界就是由多元文化构成的共同体,就好比百花盛开的花园,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值得欣赏的价值。在他看来,世间所有的高级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仁慈,博爱,而所有这些宗教,都可以看作是诸佛菩萨的现身说法,是清净法身佛的示现。他说,所谓多元文化,就是恒顺众生,也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他进一步断言,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实际上是一位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他的教学超越了国土,种族,和宗教的界限,诸佛如来普度众生,广度各个不同的族群和宗教,他们当然是多元文化的开创者。他号召全世界各大宗教要捐弃成见偏见,共同努力,团结一致,携手合作,挽救当前世界的劫运,以求一个真正的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新时代。

净空法师是当代世界最活跃的佛教活动家和最重要的佛教思想家之一。他的佛陀教育思想是站在教内的立场对传统佛教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现代诠释,它对于推动传统佛教的现代转型和当代佛教复兴运动,乃至佛教走向全世界,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可以说,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佛教在现代化过程中理论和实际的情形和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近代以来,佛教遭到来自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其生存与发展濒临重重危机和困境。中国佛教开始了艰难的自我改革与寻求更新的现代化道路。许多佛教人物像杨仁山、欧阳竟无、太虚等在这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杰出的贡献。净空法师的佛陀教育思想可以看成是整个佛教现代化思潮薪火相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净空佛陀教育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适应佛教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使传统佛教能够克服危机,在现代条件下获得新生和发展。为此净,空法师一方面致力于佛教自身的改革和建设,从革除佛教本身的弊端着手,强化戒律和僧团建设,从正面来继承和弘扬佛教的精神传统,另一方面,他又能顺应时变,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环境与机遇,使佛教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贡献。净空佛陀教育思想的要义就在于,立足于传统佛教,又能使佛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显而易见,净空佛陀教育思想的主要是特色首先是对传统佛教精神的弘扬与肯定。净空陀教育思想之提出,其宗旨就是为了维护传统佛教的精神于不坠,从而维护和发挥佛教在社会的地位与作用。净空法师痛心于佛教自身的积弊和来自外部的扭曲,使传统佛教的精神特质和本来面目遭到严重损害和蜕变,他倡言佛教乃是佛陀的教育而非宗教,其主旨在于肯定传统佛教的核心价值,突显佛教高度的主体自觉意识和高度的文化精神。净空从文化教育的立场来肯定与阐扬佛教,应该说这对佛教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把传统佛教的这一特质更清晰地显现出来。从净空法师所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来看,他强调僧人必须“严持戒律”,加强僧团自身的建设,包括他所强调的以“三学”为他所倡言的佛陀教育的主要课程以及由他所设立和推行的佛教修学的“五大科目”,实际上都是传统佛教固有家珍和自家“无尽藏”,所有这些内容一直为历代祖师所肯定和阐扬,它们对于保持佛教传统的延续性和佛教的精神特色,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净空佛陀教育思想的另一个主要特色便是它的融贯性。传统佛教向来重视其圆融和谐理论,这在中国佛教尤其如此。净空法师将传统佛教的这一特色更加彰显出来。可以这样理解,净空着意将佛教的这些思想资源开发利用,并发扬光大,就是为了让佛教与现代性的社会环境更好地相适应。净空佛学思想的融贯性特征是建立在广阔的文化视野的背景之上的,具体体现在他对佛教内部各宗派的融贯,佛教与传统儒教的融贯以及他的多元文化思想。他秉承佛教净土宗的衣钵,但他又不局限于门户,而是对于空有诸家的经典和义理都是广泛融摄的。他弘传佛教,但对传统儒家伦理又极为赞叹,认为儒佛二教可以相偕并进,并行不悖。晚年,净空倡导“多元文化”,肯定“多元文化”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主张在世界诸大宗教和文化传统之间进行沟通与融合,从而把他的融贯性思想拓展到至为深广的层次。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