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净空“佛陀教育”思想初探(2)

二 净空法师直陈,“佛教究竟是什么呢?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他认为“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它的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的事理,从我们日常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对此,净空法

净空法师直陈,“佛教究竟是什么呢?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他认为“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它的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的事理,从我们日常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对此,净空法师作了多方面的阐发与诠解。

从佛教的教育目标来说,他认为佛教是智慧圆满的教育,以引导众生破迷开悟,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为宗旨。他说,佛教教学的总目标就是阿藤藤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成中文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可以将它分成三个阶段来说明,一是“正觉”,这是最低的一个阶次,佛教里面称为“阿罗汉”。得到阿罗汉果位者已断尽烦恼,二是“正等正觉”,修学到这一果位,佛教里称为“菩萨”,最后才是“无上正等正觉”,是佛教修学的最后阶段,任何人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真心圆证,就称之为佛。净空法师由此指出佛、菩萨、阿罗汉乃是佛教的学位的名称,因而不能将他们神格化。总之,佛教教学的总目标就是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获得究竟圆满的智慧。

他指出,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这就是佛教常讲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一个人如果对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他就不会妄想妄作,没有烦恼,结果一定是快乐。而凡夫因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往往看错,想错,也做错了,结果就很苦。这就是“知觉名佛菩萨,不觉名凡夫”。因此,佛教教学可谓破迷开悟,启发真正的智慧,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和慈悲济世的人生观。佛教在世间的目标就是圆满地帮助解决众生的一切苦难和问题,使我们在此生中得到幸福快乐,家族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也说明,佛教确实是教学,是指引我们获得永恒真实幸福真、善、美、慧的教育。

佛教既然是一种教育,那么它自然有一套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传统佛教向来重视戒、定、慧三学,净空法师认为这就是佛教教学的重心所在,而所有这些被归为经、律、论三藏的佛教经典,他便称其为“佛教的教科书”。他指出,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的经典是最丰富的。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集结成经典,再加上历代祖师大德们的注疏,合成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大藏径。大藏经的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诸法实相。要之,佛说法的内容无外乎戒、定、慧三学,也就是经、律、论三藏,它们是佛教教学的课程。

净空法师认为,佛教的本质是教育,其课程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课本便是佛教经书。佛法的一切经典被归纳整理为“三藏”,而所谓“三藏”也就是关于三个不同方面内容的佛法。经藏就是关于定学方面的,律藏则是关于戒学方面的,而慧学则是关于慧学方面的。如此看来,佛法可以归结为戒、定、慧三学。他认为佛说法的目的是对治众生的种种苦痛和病根,戒学是用来对治众生恶业之药。众生的心不能得定,不能清净,则以定学来对治,定学是对治散乱的。慧学则是对治愚痴的。换言之,戒学是调身的,定学是调心的,慧学则是调行的。这样,根据佛法的教导,我们的身心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智慧。我们的思想行为才得以免除迷惑颠倒,因此,他得出结论,“佛法乃是指导我们修行的总纲领。”

佛教向来重视戒、定、慧的修持,由此也被称为“三无漏学”,这也可以说是传统佛教的精要所在,它遵循着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的过程而成为一个完整缜密的修行理论体系。净空法师对此有着独到的体会和认识。佛教强调“严持戒律”,必须“以戒为师”,在他看来“佛法的实行就是戒律”,如果“戒没有了,佛法也就断灭了,须知读颂经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不真正利益的”。这是说明持戒对佛教的重要意义。通常人以为佛教戒律名目繁多,令人望而生畏,他认为这是没有认识到戒律的精神之所在,戒律实质上是善恶的标准,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把握了戒律的这种精神,佛教戒律才可以因应不同的国情与文化背景而有所变更与修订。他说,唐代百丈大师制订清规,就是戒律的本土化,现代化。而在现代社会,戒律的范围就更加深广,不仅释迦牟尼佛和历代祖师制定的戒律,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道德,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包括在戒律的范围之内。这样,由于能够持戒、守法,才能身心安定,这是修定的基础。

净空法师从自己修学的亲身经历,提出刚开始学佛须以一门深入,专精一门入手。具体地说,就是跟一位老师学,专修一部经典。这个阶段一般是五年,他认为,现代人喜欢博学多闻,广学法门,这其实容易误入歧途。由于现代人烦恼重、妄念多,因此,先须从断烦恼开始,而少听、少看、不听、不看,就没有烦恼。就是说,修学须从修清净心开始,只有讲究一门深入,一门通达,才能得定、开慧。这样,经过相当长一个阶段,修学者具备一定的定慧修养,再去参学。在他看来,“烦恼无尽誓愿断”是前提和基础,而“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处于第二段阶段的事。千万不能将修学的这种次第弄颠倒。这是佛法的教学与世间法的教学在方法与观念上的差别。他打了个譬喻说,世间人做学问像金字塔,是先博后精,由博而精,而佛法像种树,先有根与本,再生长出枝叶花果。金字塔有顶点,而佛法则是没有止境的。净空法师的这种见解与他专弘净土法门的志愿有关。他晚年专门弘扬净土的五经一论,提倡当代的佛教信徒应该向净宗大德印光老法师学习,拜阿弥陀佛为师,以无量寿经为课本,并依此经来修学。

净空法师始终十分重视佛教修行的理论和实践。他在深入研究传统佛教的修行方法和实际经验之后,总结出一套独具特色的修行理论,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提示了一条循序渐进的修学次第和方便入门的基础,这就是他所强调的“佛法修学的五大科目。”

他强调,佛法修学的共同基础是“三福”。净空据观无量寿经的缘起,认为“净业三福”是一切诸佛修行正果共同奉行的门径,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此净业三福即: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颂大乘,劝进行者”。三福为个人修行之根基,大众共修尤须建立共识,达成僧团和合,这就是“六和敬”,它是僧团共修的六条戒律,其根本在于以和为贵,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共同制订和遵守章程,造成和合僧团和清净道场。佛法的修炼在奠定基础之后,更需要循序渐进,真修实炼,这是戒、定、慧“三学”和“六度”的行持,以及普贤行所倡导的“十大愿王”。净空法师将这些修行方法归结为以上五个科目,所谓“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辅之以信解行证的修学次第,这就是他所创设的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纲领。他由此得出结论,佛教修行“须依戒定慧三学,以求达到此目标,修学的基础是三福,待人依六和,处世修六度,遵普贤愿,归心净土,佛之教化能事毕已”。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