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教正见构建和谐世界的作用(2)

平等 佛教的平等观是基于缘起的学说,是建立在因果平等上的––众生与佛同具成佛的因“真如佛性”,也同能成就佛果,进入涅?境界。由此又肯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不同类众生之间的平等,乃至众生与“无情”(山川大地

平等 佛教的平等观是基于缘起的学说,是建立在因果平等上的––众生与佛同具成佛的因“真如佛性”,也同能成就佛果,进入涅?境界。由此又肯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不同类众生之间的平等,乃至众生与“无情”(山川大地、草木花卉等无情感意识的事物)之间的平等。佛教平等观体现了生命观、自然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可以作为处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等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从而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基础。和平从平等中确立,和平来自平等。因为平等意味着互相尊重,易于建立互信与合作;平等意味着互相理解、谅解,进而导致互相宽容、友爱,不致兵戎相见;平等意味着消弭嗔恨、仇视,有助于从思想观念上消除战争产生的根源;平等还意味着消除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树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佛教还以“不杀生”作为全部戒律的首戒,确立非暴力的原则。和平是和谐世界的重要特点,佛教是和平的宗教,是保卫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慈悲 这是与平等观念直接联系着的理念,是大乘佛教提倡的对众生的平等一如的深切关怀。慈是给众生以快乐,悲是拔除众生的痛苦。慈与悲结合在一起的心愿,即慈悲心是维护众生平等,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心理基础。每当某一国家、地区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时,世界各国人民慷慨解囊,给予无私援助,是人类同情心、慈悲心自发的生动体现,而佛教徒往往站在援助行列的前头,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内在慈悲心的实际表现。佛教的慈悲理念有助于化解人们的妒忌心、仇恨心、复仇心,有助于缓解弱势群休的痛苦,有助于减少恐怖主义和战争的发生。

中道 这是在缘起、平等等理念基础上形成的涉及认识论与真理论、伦理观与境界观的重要理念。中道是远离两个事物的对立状态、远离有无、断常等对立见解,这被认为是认识事物的中正之道,也被认为是反映事物的实相,即最高真理。在修持上,远离苦行与快乐两端的不苦不乐中道,被视为正确的道路,坚持中道必得解脱,由此也可以说,中道是最高境界。中道思想是佛教能够兼容并蓄、协和诸方、适应变化的方法论基础。在当前,佛教中道理念对于从思想方法上克服极端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都是有益处的,是有助于人际和谐、国际合作的。例如,贸易争端是国际冲突的根源和表现之一,近几十年来,解决这类争端的国际惯例是,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通过谈判、协商和互相妥协来解决,这是国际社会的一大进步,从思维方式来说,是与佛教的中道观相一致的。

圆融 在缘起、中道的思想基础上,中国天台宗和华严宗都着力阐发圆融的理念。华严宗宣扬本质与现象、现象与现象的圆融无碍,天台宗则宣扬空、假、中三谛同时成立,即空即假即中,互相融合。圆融是中国佛教宇宙观和真理观的重要理念,同样是能够相容和谐、调和适应的方法论基础。圆融要求尊重事物的不同因素,尊重差异各方的共存共荣。按照佛教圆融观来看待世界,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统一整体。按照圆融理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并无高下之分,也并不存在相互冲突的必然性,各自不同的文化特性,都应获得尊重。我们认为,当前地区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保护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性尤为重要,这是建设和谐世界的要素之一。

佛教具有丰富的哲学范畴体系,这里讲的六个范畴只是其中一部分,是笔者初步思考的结果。我们认为,上述佛教哲学范畴可以为建设和谐世界提供某种理论基础,这种理论基础不是唯一的,不是排他的,但它是重要的、值得阐扬的。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佛教的缘起论为和谐世界的建设提供了世界观的基石,因果论则提供人们行为规范的理论基础,平等观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慈悲观为世界和谐提供心理基础,至于中道观和圆融观则为建设和谐世界提供方法论基础。

落实的要点

心从“正见”始,要使佛教“正见”在建设和谐世界中发挥作用,关键是要落实,要实践。而要落实,除关注人类社会矛盾的实际情况外,就阐扬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也是要抓两件事:一是对佛教哲学范畴进行现代的诠释,并加以创造性的转化;二是使佛教哲学理念成为人们的共识。

首先,佛教哲学范畴并不能简单地搬来直接论证和谐世界的建设,若要把佛教哲学范畴与建设和谐世界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其对建设和谐世界的启导作用,就应当对佛教哲学范畴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所谓创造性转化大约有这些要求:运用现代语言对佛教哲学范畴作出当代人易于听懂看懂的表述;对佛教哲学范畴进行新的诠释,包括推导出合乎逻辑的引申义;结合社会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阐发范畴涵义;阐扬范畴中所包含的真理因素、智慧成分、合乎社会发展内容,即阐发范畴中所包含的积极的理论思维成果;提出符合客观实际、适应时代需要的新范畴。我们认为,若能如此,佛教哲学范畴发挥作用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

其次,佛教哲学理念为佛教徒所认同,但世界上还有绝大多数人信奉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这就需要谋求共识,力求使上述佛教核心性哲学理念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对话,缺乏相互尊重、理解。我们要尊重彼此文化的特性和差异性,同时要加大佛教哲学理念的宣传、阐扬、交流的力度,运用中道、圆融理念,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谋求一定的共识,并吸取其他宗教、其他文明的相关理念,互动互补,发展彼此认同的共识。在求得共识的基础上,积极实践,不懈努力,共同为建设美好的和谐世界而奋斗。(信息来源:摘自《法音》)

编辑:小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