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答(十)心性(7)

问:楞严经说:“闻性是常”这道理我不明白;六根都不常,为什么闻性常呢?(谢幼) 答:性本真常,不生不灭,根尘识三,皆性幻生。幻生者,自然幻灭,常者自常,幻者自灭,其理易知,无难解处。或所误者,闻性一名,

问:楞严经说:“闻性是常”这道理我不明白;六根都不常,为什么闻性常呢?(谢幼)
答:性本真常,不生不灭,根尘识三,皆性幻生。幻生者,自然幻灭,常者自常,幻者自灭,其理易知,无难解处。或所误者,闻性一名,应知闻性,仍是本性,并非耳根之中,另一闻性,故根灭而性仍存。

问:经中常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此“心”与“性”之区别安在?佛者觉悟;是觉悟心耶或性耶?(邓朝信)
答:诸经心性二字,有时有处,心性不作二解,说性即是说心。如本条所问,是心是佛等四句者是。易于时处,则心性各解,如唯识家,八识皆称曰心,诸心俱是幻妄,转识成智,则复本性,性无妄性,则是二名区别。若言其觉,只有权答,真如本性,性自“本觉”,心有幻妄,心有“始觉”。

问:实相者,真实之相,平等之相。诸法虽有生灭,然于生灭之中有不生灭性,此诸法是否包括有情与无情,若无情则物坏了、消失了,哪有不生灭性?(邓志西)
答:实相简单讲,即谓“不生灭性。”此性本空,而无所相,指此真空惟实,强曰实相,若明此理,实无有相。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悟实相无相。情与无情,森罗万象,皆是妄念幻有,现此幻相。电影银幕之上,有相无质,光射在银幕时,幕上实无物生,光停射银幕时,幕上实无物灭,情与无情,事亦如之,生则实无所生,灭亦实不灭。再相由心生,实事如是,居士言“物坏了,消失了,哪有不生灭性。”似误为性由相生矣。

问:真性是无形,何能染污?(池慧霖)
答:染污二字,即是不清净而已。性虽无形,非无其性,试思见闻觉知有形乎?收视返听有形乎?固知无形,然能见闻觉知乎?能收视返听乎?见闻与收视等,是何物也。当见闻觉知时,即是染也,当收视返听时,即是净也。

问:心不自心因境而有,境不自境由心而生,如何解呢?(邓胜阳)
答:心谓心念也,不自心,谓念不自起。境谓六尘,及一切染净诸境也。合言之,即念起因触境而起也,所谓“心本不生因境有”。然则境从何来,而境又实从心出,因一念不觉,而有“业相”,继生“见相”,见必求对,则“境相”造出矣。此名“无明为因生三细。”又曰:“万法唯心造。”此后则引境妄念,妄念造境,互依为非,狼狈为奸,生死相续,无有终期矣。

问:一元的,十方诸佛之真如本性,如大海水融为一体,无二无别,众生成佛,犹如细流,归入大海,与十方佛,融合为一。多元的,十方诸佛之真如本性,如摩尼珠,性质虽同,各有其体,众生成佛,犹如垢珠,去垢复明,与十方佛,似一各别。(无名氏)
答:此二疑,可合并论之。二疑之中,俱谓“众生成佛”。成佛始能如水流合水流,珠光合珠光,不成则不能合之。不能合时,“似一各别。”融一体时,“融合为一。”

问:老师讲金刚经时对“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解释云:即万法一如。弟子尚未悟得,似觉两者尚不尽相同乞再予开示?(鲜纯贤)
答:佛理至深,实语,如语,真语,不妄不诳。“如来诸法如义”者,如来即是真心,“一切惟心造”,一切者诸法也,心造诸法,法宁非心?心体真空,法相假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岂非一如。若言未悟,语并无过,只有思维,时时静参。倘说“似觉两者尚不尽同”则是谤法,不信于佛矣。

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何解?(志西)
答:学佛誓在成佛,成佛必求见性,千经万论,虽多说性,只是善巧方便,解释譬喻,引人参悟,自证方得。真性之体,非言能说,即用意想,便是错误,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大致谓言语不能说,意念不能到,亦可谓口至无可为言,心至无念而起,则重光独耀,真必见矣。

问:高级佛学教本第卅四、五、六课综合指要第十一节,即是最末尾一节:“极乐国的一切依正,及其动作,只是一个大梦境,大幻术,实际上是一无所有,有如太空。”末学不明此义?(钟云昌)
答:所谓高级佛学者,便知非初学能解,因恐误会,故不惮烦琐为言。功夫有渐有顿,渐则必依次第,即所谓三谛三观也。初修从有入“空”,是谓“真”观,证“一切智”。再则从空出“假”,是谓“有”观,证“道种智”。后则双遮双照,不偏空有,是谓“中”观,证一切种智。中道者,是诸法实相,此实相即真如,即是佛性,即是佛土。实相之义有三,(一)无相之实相,即无妄相,合于空谛,(二)无不相之实相,即随缘现色,合于假谛,(三)无相无不相,真空妙有,即而不离,合于中谛。极乐佛土,即真如佛性,亦是实相,以其无相无不相,故现“寂光”“实报”“方便”“同居”四相,前一是真如不变,后三是真如随缘,非一非四,非空非有。彼一课本,言梦幻者,指其随缘之相,而言不空者,指其不变之相。

问: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此义亦不详细?(钟云昌)
答:六趣有情,大千器界,皆是众缘和合,而生其相。迷者不知,认为真实,为所颠倒,故曰“梦里明明有六趣”。悟者照见,诸相皆幻,空无自体,故曰“觉后空空无大千”。对于此义,既言不详,兹答亦恐误会,宜参考前条“实相”之说,可以了然。

问:金刚经四句偈内有“以音声求我”句,未知至何等程度即能不求可得?(陈宽风)
答:若到四相不著,能所两亡,即是相当程度,若至无智无得,空有皆空,即是不求而得。

问:真如自性不垢不染本自清净,既能自然而生,现在山河大地,无明众生,将来众生尽皆成佛之后,经若干劫岂不是仍然与现在一样会生山河大地无明众生等事物?(李明扬)
答:本性本自清净,本指本体,谓真体之中,无垢无染,然无始以来,而有无明,故体不垢似垢,不染似染。此举喻,方易了解,金本光明,中无垢染,而出矿中,与尘沙混,实则尘沙附其上,非金内有尘沙也,是金无尘沙,似有尘沙。金被尘蒙,则现妄形,性遮无明,则现妄象,其理本同,祖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亦此事也。修行人所修者,去性附之无明,非修性之本体,无明去本性显,即是佛矣,智与能皆性本具,故经云“无智亦无得”,冶金者但去其沙,金即纯矣,光色实非从冶来也,金既成器,不再变矿,无明性觉,不再入迷,其理一也。

问:圆瑛法师注楞严经讲义一○八页“佛破无处是欲其了悟无体非心矣”究属何义?(李莲阶)
答:试想虚空拘于一处否?何处而非虚空,如限虚空有处,事理皆错。心则尽包虚空,空含心中,犹如片云,而点太空,空尚不能限处,心焉能限于一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