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认识《弟子规》(第三集)(6)

我记得我姐姐出嫁那一天,因为我是家里的独子,所以一定是我去帮我姐夫开门,然后就有一段的礼仪迎娶。迎娶最后一段是拜别父母,我的姐夫带著我姐姐拜我父母,第一拜拜下去,才刚跪下去,我父亲的眼泪马上含在眼里

  我记得我姐姐出嫁那一天,因为我是家里的独子,所以一定是我去帮我姐夫开门,然后就有一段的礼仪迎娶。迎娶最后一段是拜别父母,我的姐夫带著我姐姐拜我父母,第一拜拜下去,才刚跪下去,我父亲的眼泪马上含在眼里。在那个瞬间,我父亲整个当父亲的感受就好像一道光一样照到我的脑子里面来,我几乎是同一个时间跟我父亲掉泪。我忽然体会到,看到一个女儿拉拔那么大,整个养育过程,对她的身体、对她的教育担了多少心。而且今天觉得说好不容易给她找一个好一点的归宿,心里还有一点安慰。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关怀,是不是嫁出去就没了?不可能,是一辈子的用心。所以当场我那种强烈的感受,那种体会为人父母的心,我在内心告诉我自己,说这一辈子绝对不能再讲一句冲的话对父母,绝对不能再讲。因为我们报恩都报不完,绝对不能再忤逆父母,再让父母不高兴、伤心。所以我们跟孩子引导父母的辛劳。

  在汉朝时候,有一个孝子叫韩伯俞,韩伯俞每一次被母亲处罚,他都默默的接受教诲,也从来没有哭。后来他长得比较大了,成人了。有一次犯错,他的母亲打他,他哭了,哭得很伤心,他的母亲吓了一跳,她说:「儿子,从小到大我打你,你从没哭过,你今天为什么哭?」韩伯俞说:「母亲,你今天打我,我一点都不觉得痛,代表您老人家的身体愈来愈虚弱。」所以父母用他的青春成就孩子的健康、孩子的人格。也因为子女的成长,他们却一天一天的消瘦下来,青春也流失掉。所以韩伯俞因为感受到母亲身体不好,可能来日不多了,所以不禁悲从中来。

  我们很多时候在这引导过程,很多小朋友他的心很清澈,所以一边听,眼泪掉下来。我们接著跟小朋友说:掉眼泪有没有用?没有用!你既然感受到父母恩德很大,最重要的要赶快报恩,好,小朋友怎么报恩?做到《弟子规》就是报恩。所以我们就开始「入则孝」讲解,让孩子的孝心能扎扎实实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很多小孩说:「妈,我以后赚了钱,一定买车子给你开,买房子给你住」,当父母的就非常高兴;结果说话都跟你顶嘴,这样你不要做白日梦了。现在就对你不恭敬,给你一些花言巧语,你就相信了;真正往后会孝顺的,现在会怎么样?现在对你就会有孝心。

  所以对父母的孝心,从《弟子规》第一句开始做,「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从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开始学起。那我们现在看,叫孩子「小明!」小明怎么回答?「干嘛」(阿弥陀佛),你看现在的孩子都回答:「干嘛,你没看我在忙?我在看电视!」有没有礼貌?恭敬心都没有了,怎么孝?所以这个要教。我们跟学生讲:「那老师叫你,你敢不敢说干嘛?」他说不敢。你看从这个反应,对父母讲「干嘛」,对老师不敢,孩子的态度是什么?察颜观色,欺善怕恶,有没有学到对的?学到错的。所以这些态度,你都要谨慎,孩子从小就学错东西,所以对人都要恭敬才是正确的。

  所以应该教导孩子,爸爸、妈妈叫你的时候,要赶快过来,「爸爸(妈妈)有什么事?」恭敬,你有教,他就有做。「父母呼,应勿缓」。刚好有一位老师,有一天她儿子敲她的门,她还没有来开,她的婆婆就过来要叫她儿子去吃东西。她的儿子,刚好奶奶在那里叫,他就有点不耐烦,他说:「别吵!」跟他奶奶说「别吵」,这样严不严重?才五、六岁而已。所以「父母呼,应勿缓」,爷爷、奶奶呼,应勿缓,老师呼,应勿缓。教书不要教死,不是只有「父母呼,应勿缓」,所有的长者呼,晚辈不可以怠慢。结果她在屋里面听了很警觉,这个态度不对,马上出来跟她儿子说:跟奶奶道歉。结果她儿子不要!你看现在孩子脾气拗不拗?不要,叫他道个歉,不要!可能是有人也不愿意道歉,就示范给你看。

  你看我们现在你听大人,你听得到「对不起」三个字?很少听到这个声音?有位妈妈学了以后,回去转变满大的,跟她先生说「对不起」,她先生眼睛瞪得很大,这句话是从我老婆嘴巴讲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示范,有不对的时候一定要道歉。其实当我们在道歉,甚至於我们自己做错在跟儿子、女儿道歉的时候,你那个歉道下去,难道你会低一截?刚好相反。当你错的时候,你承认错误,孩子不只不会看轻你,对你肃然起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有羞耻心是德行,一定会让你的孩子更尊重你。所以你让家里常常有「请」、有「谢谢」、有「对不起」,那你的家风会很好。

  结果这个孩子不肯讲,在那里僵持了一段时间。她的婆婆说:「天气那么热,不用道歉了!」诸位妈妈怎么办?「我在教孩子,你没看到?」那就全都泡汤了。所以这修为很重要。这个时候,这位老师马上就对她婆婆说,她说:「婆婆,孩子没有教好是我的错,我跟你道歉。」就跟她婆婆道歉,鞠一个躬。她儿子本来很拗,看到妈妈这个动作,眼泪掉下来,有掉下眼泪代表有羞耻。结果她这个躬一鞠下去,之后,她又跟儿子讲,她说:「你自己犯错,奶奶不只叫你不用道歉,还处处替你著想,还怕你太热,你有没有看到奶奶对你的心?」她婆婆听到这段话也很感动就走开了。

  你看当媳妇讲出老人家的心声,她的内心怎么样?我媳妇真了解我。以后要跟她商量,好不好商量?很好商量。以后会腾出空间,「来,孩子你教,好好教」,就不会来障碍你。因为这么样的动作把婆媳之间的关系拉近了,所以人情练达皆文章。所以孩子错误的时候要慎於始,马上纠正。「父母呼,应勿缓;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我曾经问学生,你被爸爸、妈妈骂完以后,你有什么想法?孩子被大人骂完有什么想法?大部分的学生会回答:有够衰,去被我爸爸看到,去被我妈妈看到,去被我老师看到。他假如停留的是这个概念,那完蛋了。他下一步想说「下一次不要被他看到」,他没停留在他「错在哪」,他没停留在「下一次要怎么改过」。所以你骂孩子、打一打以后要安慰安慰,要让他知道错在哪里,所以刚柔并济也很重要。

  我们当老师的要帮父母讲话,我就问他们,他们说很衰,我就告诉他,我说:你有没有看过生气,生完气以后精神很好?「我好有精神!」生完气的人都怎么样?很累,对不对?为什么生完气会累?因为生气的时候,体内会分泌大量的毒素,所以生一次气要三天才可以平复回来,你看对身体伤不伤害?伤害很大。你父母宁愿伤害身体,也不愿意你学坏,也要把你教好,你有没有看到你父母用心良苦?再来,我说:「你被处罚以后,假如没有学到东西,你白被处罚,你白被骂一顿;最重要的要学到经验,学到错在哪。所谓挨骂换得进步,这样你才没有辜负父母对你的教诲,错在哪,下一次不要再造,那你这一顿骂很有价值」。让孩子的心境转化到被父母教训,一定要记住错在哪,下次要后不再造。所以你《弟子规》每句都要解释清楚,孩子的行为就会好。要教细一点,现在孩子你不讲清楚,很难教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