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第一集)(5)

后来有一天见到了释迦牟尼佛显现,当它看到佛之后,心生欢喜,向佛请法,佛给它说法,它听了之后心开意解,因此忏悔自己的杀业。这么一忏悔,它罪业消除了,因此从龙的身,龙是畜生身,就转生为人,做了汉成帝时代

  后来有一天见到了释迦牟尼佛显现,当它看到佛之后,心生欢喜,向佛请法,佛给它说法,它听了之后心开意解,因此忏悔自己的杀业。这么一忏悔,它罪业消除了,因此从龙的身,龙是畜生身,就转生为人,做了汉成帝时代张禹的儿子,叫张勋。那么张禹是谁?历史上也有记载,他父亲张禹,孔子他的言行由弟子们记载,形成《论语》的前本,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论语》不是孔子弟子们集结出来,孔子的这些弟子只是做出一些会集,真正做成现代版《论语》的第一个人就是张禹,他当时写了《张侯论》,这是《论语》的第一次会集,这是在西汉汉哀帝年间。后来到了东汉,郑玄又在《张侯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校订,所以就形成我们现在《论语》的本子。这位帝君当时做了张禹的儿子,可见得他对儒家肯定是能够深入的学习,所以他生生世世对儒家学问学习得很深入。

  之后经过了好几世,汉朝覆没了以后,到三国时代,三国到后期,司马昭夺取了政权,当时魏国派邓艾将军攻打蜀国,蜀国是刘备他儿子阿斗刘禅当时做皇帝,可是国力已经衰了。邓艾将军领兵攻打蜀国的时候,帝君当时转生到邓艾将军手下做一个行军司马,在跟蜀国作战的时候,当时蜀国的将领是诸葛瞻,在这个战斗当中他被诸葛瞻的军队乱箭射死。帝君知道这些射死他的人都是在前生汉朝时代他做龙的时候发大水淹死的这些人,这是酬偿业报。后来一直到晋朝,晋朝建立,他做了神,常常显化於世间,主要都是匡扶正义,扶助善良。记载当中说他最后也遇佛授记,他行菩萨道,最后也能够圆满成佛。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文昌帝君他也是一位菩萨,现在在修行的果位上,最后也能够成佛,所以他也是一位护持佛法的菩萨。

  这是将帝君「一十七世做士大夫身」这句话最重要的义理给我们告示出来,帝君有一十七世,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十七世,有过去世当然必定是有未来世。只有认识到三世轮回,我们才能相信因果丝毫不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善恶总有报。所以世间人眼光短浅,只知道有今生,不知道有来世,认为人死如灯灭,所以在生的时候一切行为毫无忌惮,造作罪业,等到受报应的时候后悔都来不及。所以帝君这第一句话意思都很深刻。底下有六句,是教人必须要行仁义,广积阴功。这六句都是说他自己在十七世当中所做的事情,积功累德,这是帝君的身教,为我们示现做一个有智慧、有慈悲、有才艺,服务於社会,服务於国家,尽忠职守,为人民造福的好榜样。这里说:

  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

  这六句,第一句『未尝虐民酷吏』,这是讲到「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自己没有虐待百姓,对於下属没有残酷的虐待,那么才能够教导别人也不要这样做,这是行仁。不虐待百姓这是仁,对百姓如同对儿女一样,我们说所谓父母官,对待下属(就是吏)不残酷这是义,所以这是仁义之道。那么底下是「有诸己,而后求诸人」,自己有这些德行,才能够教导别人怎么做。『救人之难』,见到别人有难,立即去救助。或者用自己的财力、或者用自己的智谋、或者用自己的才干,帮助别人解脱苦难,直至把别人能够救助出来圆满而后已。关於救难,安士先生注解当中发明一个很好的意思,他引用孔子所说的,「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听讼,这是指孔子他做法官听诉讼案件,审案跟别人一样,并没有比别人高明,但是孔子比别人高明的地方是什么?使民无讼,让百姓都不用诉讼,这是孔子高明的地方。如何让百姓不再诉讼,不再打官司?要用教育,使人人都知道伦理道德,使人人都能够躬行仁义,互相不争,当然就没有什么打官司的地方,这叫使民无讼。救人之难的意思也是这样子,如果是人民已经发生灾难你去救助,这当然是救难,可是救难於已然,所救有限,如果能够救难於未然,让这个难不发生,这才是真正的救难。我们知道所有的灾难都是众生造作恶因感来的苦报,如果能够帮助众生觉悟,从今不再造恶了,那真正救难於未然。

  下面『济人之急』,这个急和难有所不同,这个急特别是讲财用方面,所以济人之急是帮助解决人物质上的急难。譬如说缺衣食的,救之於衣食,得病的,给予医药,遇到死亡的,帮助丧葬,这都是随力随分来救济,这是一种大公无私的心才能够做到。孔子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有的人民跟我是一家人,长辈、年老的,如同我的父母一样,晚辈、年幼的,如同我的儿女一样,帮助他们就跟帮助自己的父母、子女没有什么两样。以这种公心救济,这不就是能够实现大同世界吗?现在我们提倡构建和谐世界,最基本的是要有这种心,而这个心需要通过圣贤教育才能达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