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第一集)(2)

阴骘文 》,广训就是广泛的教导,教导谁?就是教导我们这些迷失真性的凡夫。告诉我们,「吾一十七世」之言,文昌帝君有一十七世的转世,这是文中所说的,「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实在讲,文昌帝君何止一十七世
阴骘文》,广训就是广泛的教导,教导谁?就是教导我们这些迷失真性的凡夫。告诉我们,「吾一十七世」之言,文昌帝君有一十七世的转世,这是文中所说的,「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实在讲,文昌帝君何止一十七世,只是他举出十七世士大夫身来给我们做例子,告诉我们人有轮回,轮回当中必有因果报应,让我们了解人不会死的,我们的神识只是在生生世世的轮回。虽然我们在轮回,而我们的真性却没有动摇,不生不灭。所以这篇《阴骘文》虽然讲的都是事上的断恶修善,然而里面那种妙义确实是无尽的。为什么我们要断恶修善?因为轮回当中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恶必有恶报,善必有善报,而善恶之报都是自性起作用的结果。随顺性德叫善,那么性德起作用就给我们善报;如果违逆性德,这自性的作用就被扭曲了,它还是起作用,这个作用就让我们遭受恶报。所以《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讲到,「欲广福田,须凭心地」,因这个心地是主宰,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如是心就得如是果,我们用善心善意对待众生,自然就有好报,我们如果以恶心、自私自利的心,得到的就是恶报。所以真正把因果的道理弄清楚了,自然也就能够明了自性妙用无穷。净土宗彻悟祖师讲过一句话,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於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因果跟心性是息息相关,是一不是二,心性是体,因果是相用。所以文昌帝君他明了心性的道理,为我们做《阴骘文》,垂训因果的道理。而人真能够深信因果,最终必定能够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所以这里面确实是妙义无尽。

  下面序文当中又说到,「安士先生,宿植德本,乘愿再来」。这是赞叹《广义节录》的作者周安士先生,宿植德本,是宿世善根深厚,乘愿再来,说明他不是普通人,是再来的菩萨。「博极群书,深入经藏。觉世牖民,引为己任」。印光大师赞叹他,说这位再来的菩萨,博览群书,学问渊博,深入经藏,是对佛法的义理能够通达。为了慈悲度世,觉世牖民就是觉悟众生,把觉悟众生作为己任,这就是菩萨的发心。

  下面又说,「以奇才妙悟之学识,取灵山泗水之心法,就帝君随机说法之文,著斯民雅俗同观之注。理本於心,词得其要」。这是安士先生注解这部书实在是博大精深,实在是令人得到殊胜的利益,才能够得到印祖这样的赞叹。他说这部书是安士先生用奇才妙悟之学识,安士先生有奇才,而且有妙悟,学识深厚,这是真实的学问。取灵山泗水之心法,灵山代表佛法,因为佛通常过去讲经的时候,很多时候都在灵山(灵鹫山)讲的。像《法华经》、《无量寿经》都是在灵山上面讲的。泗水是代表儒家,因为孔老夫子他出生在山东,在泗水这个地方教学,泗水在山东。这是说明安士先生通达了儒佛的大道,又采取道家的《文昌帝君阴骘文》这篇文章来作为依据、注解。注解是斯民雅俗同观,不管是学问渊博的人还是说学问很浅的,都能够读这部书得到受用。所以这个注解好,深入浅出,它的理本於心,这个心就是前面讲的常住真心,因此这个理都是符合自性的真理,用词非常的精要,所以这一部书是好的著作。

  下面说,「徵引事实,祛迷云於意地。阐扬义旨,揭慧日於性天」。这是描写这部书它的优胜之处,用了很多的事实案例作为佐证,证明因果不虚,让那些迷了的众生心开意解。这个「祛迷云於意地」这是比喻,意地就是心地,心地上起了云看不见了,现在这个云被驱散了,晓得因果的道理。「阐扬义旨」,这把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主旨,把这个「欲广福田,须凭心地」的主旨为我们解释出来,像性天当中慧日高照,这也是比喻,我们的智慧就能透露出来了。「使阅者法法头头,有所仿效。心心念念,有所警惩」。所以读到这部书都能够在这些因果善恶报应当中知道应该效法什么,在起心动念当中应该警惩什么,防非止恶。学习因果,它的效果就是不敢作恶,知道哪怕是起心动念,都有果报。「直将帝君一片婆心,彻底掀翻,和盘托出」,文昌帝君教导我们的一片苦口婆心,婆心是慈悲之心,这部书,这个《阴骘文》很短,只有五百四十四个字,总共有七十八句,篇幅非常的短,可是字字都是文昌帝君劝善的婆心。而《安士全书》这个《广义节录》,文昌帝君的婆心,为我们揭露得一点保留都没有,和盘托出。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