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父母的白发告诉我们,他们的年龄大了。在《论语》里面夫子提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高兴的是父母长寿了,恐惧的是父母身体衰弱了,假如不好好照顾,很可能会离我们而去,所以会戒慎恐惧,呵护父母。在汉朝,有个孝子韩伯俞,他小时候接受母亲的教诲、教训都是欣然接受。我们感受一下,当我们被父母处罚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欣然接受?我们学中国文化要从这些圣哲人的心地去学,不能只学到表面的动作而已。他们的欣然是时时想著我做错了,不能让我的父母再生气了。所以欣然的接受希望能给父母消消气。 曾子是孝子,有次因为锄地,不小心把这个瓜的根藤给它锄断了,那一断,这棵瓜就完了。所以父亲看了很生气,怎么这么不小心,当下一怒之下,就拿著这个锄头,拿著很大的棍子去打他,结果失手,一下就把他给打昏,昏过去了。扶到家里面,过了一会,曾子苏醒过来了,醒过来了。曾子第一个念头,大家想想他会怎么做?你看,他不止没有任何的埋怨,他一醒过来开始唱歌,他唱歌就代表他的心情愉快。我们听到这里都很感动,真的,只有父母没有自己的人才做得到。唱著歌,让他的父亲看他,这个孩子唱著歌还满喜悦的,那应该我刚打他,他可能已经没有什么难受了。因为他清楚父亲把他打昏了,父亲也会很难过,所以他不希望父亲继续因为他而难过,所要表现的很愉快的样子。 这就是真正「父母责,须顺承」。这个顺就是体恤,不能让我的父母多生气,会伤他的身体,赶快息怒、赶快息怒。所以那种恭谦、那种顺承自然就做出来了。那个承还包含著承接了父母的教训,下次不可以再犯。《弟子规》这字字句句当中隐含著圣贤人的存心,我们能真正体会到那颗心,顺就做得出来,承也做得出来了。这时候我们再读「父母责,须顺承」,那个意境就不一样了。 当然曾子很孝顺,被父亲打昏了,他起来是唱歌。后来这件事传到孔夫子那里,夫子给学生交代:曾参来了,我不见他。老师说不见你,我们要怎么做?要不要说老师都不见了,那算了,就不见了?哪有父母、老师说会不见自己孩子的?那是夫子在教学,在告诉大家曾子错了,他没有依照我的教诲,叫他不要来见我了。曾子对老师是十分的信任,所以知道那一定是我自己有错。那一般假如想说:我那么孝顺,被父母打昏了,我都没有埋怨什么,怎么还说我错?我们有时候遇到一些情境,会认为自己对,会认为老师、师父错?所以这都是我们要很省思的心态。 「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这个专、这个信是对老师、对师父百分之百的信心;这信心退了,这师生关系就会有变化了。对老师没有怀疑,所以赶快去跟老师请教:老师,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请老师指导。接著孔夫子讲:假如你爸爸打你,不小心把你给打死了,你不是陷你父亲於不义吗?而他把你打死了,谁最伤心?你父母不就伤心一辈子吗?所以学习要通权达变,不能学呆了。夫子告诉曾子说,爸爸假如打大棍子的时候,要赶快溜之大吉;拿小棍子的时候,才接受教训。所以夫子讲:「大杖则走,小杖则受」。所以夫子的教诲真是通权达变,不是死的东西。这是讲到了曾子纵使是被父母责罚,他那颗心还是时时体会到父母的心情。 而韩伯俞也是这个样子,他小时候母亲打他,他都欣然接受。后来他长大了,有天犯错,母亲责罚他,他突然大哭起来,母亲看到这个景象也觉得很吃惊,说:孩子,小时候打你,你都没哭过,怎么现在长那么大了,打你,你还哭?韩伯俞说到:以前母亲打我,我都很痛,也代表母亲的身体很健康,也是在成全我的德行,所以我欣然接受;但是今天母亲打我,我已经感觉不到痛了,代表母亲的力气愈来愈小,也代表我能奉养母亲您的时间愈来愈少了。所以想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 当我们看到父母的白发愈来愈多,我们也要想到奉事父母的时间愈来愈少,闽南话讲「生前一粒土豆,胜过死后拜猪头」。我们生前至诚的孝心,纵使没有买什么昂贵的东西,纵使只有曾亲手帮母亲、父亲泡脚、洗脚,帮他们剪指甲,这样全然的孝心,那也会安慰父母的心灵,也会给后代起很好的榜样示范。所以我们决不愿「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悲剧,在我们自己的生命当中又上演。 所以当父母亲老了,当父母系鞋带都系不好了,我们不要有任何的嫌弃,因为我们要想起在我们成长的过程,父母教导我们,父母帮我们绑过多少次鞋带。当父母走路愈来愈缓慢,我们不要怪他们走得太慢;我们要想起在我们还不会走路的时候,也是父母牵著我们的手一次一次的练习,我们才从不会走到健步如飞。我们的人生都因为有父母的照顾,才有我们现在的生活能力,还有人生的正确思想。当父母亲一再重复同样的话题,我们也不要怪父母罗嗦,我们回想到自己小的时候,也是一次一次要求父母重复那同样的故事,那父母也是不厌其烦一次一次讲给我们听。 当父母亲在扣他衣服的扣子,扣了半天扣不上去的时候,我们不要怪父母迟钝了,我们也要想起我们自己在小的时候,穿不上衣服的时候,扣不上扣子的时候,都是父母那种爱护一次一次在帮我们的忙。所以这些情景,有真情的人都要记在自己的心上。每每我们想起自己成长的过程,都会深刻感觉到父母养育我们确实不容易。所以我们真的用心去感悟了,那绝对不需要到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人生的觉悟不要到那个时候才觉醒,我们愈早的觉醒、愈早行孝,愈能宽慰父母的心灵。 这位老师给父亲行了三跪九叩礼之后,看到父亲的白发让她深刻感觉父母的辛劳。所以后来她回到学校的时候,她就分享到她心境的转变,她说到因为对父母生起了这个孝心,也感受到父母养育的辛劳,所以变成她看到其他人的父母,心境都不一样。自己的父母辛苦,他人的父母也辛苦。所以在那种感受当中,对一切的长辈恭敬的态度都出来。《孝经》里面提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你教导他孝道,他真有孝心,他会敬天下人的父母;「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你教给他悌的精神,友爱兄长的精神,他一看到别人的兄弟,自然有恭敬心。所以我们对自己的哥哥、对自己的姐姐很恭敬,一看到朋友说:这是我哥。真的,我们一听到「这是我哥,这是我姐」。听到这个称谓,我们的内心那个状态自然就提起来,也会尊重别人的兄长。「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教给他为人臣的这种应有的心境态度,他懂得要尊敬感恩自己的公司领导,他自然看到别人的领导,他也是有那一分恭敬在。所以这个教育真的都是从心地下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