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第六集)(2)

后来在外面散步的同学就进屋去了。刚好进去的时候,另外这个同学还在那里洋洋得意,在那里吹嘘,说他就是因为他很有德行,人家才不敢进来。这个同学就在那里想,我要不要把这个真相告诉他?诸位朋友,要不要告诉他

  后来在外面散步的同学就进屋去了。刚好进去的时候,另外这个同学还在那里洋洋得意,在那里吹嘘,说他就是因为他很有德行,人家才不敢进来。这个同学就在那里想,我要不要把这个真相告诉他?诸位朋友,要不要告诉他的同学?以前的读书人很有朋友的道义,都是「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今天假如不劝诫他的同学,他的同学以后一定是堕地狱去。为什么?读书人是正法的表率,广大的人群要透过读书人来认识正法,来对正法产生信心。假如我们表现得不好,那他们的法缘很可能就这样断掉。所以我们不依教奉行,那很有可能在断人慧命,我们自己不知道。

  为什么经典当中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因为他还没有入佛门、没有入正法以前,他行为不好,人家说那他自己的事,不会把这个帐怪到佛法上面来。但是入了佛门,我们没依教奉行,人家说:那学佛的、学中国文化的怎么都这样?我们别学了!我们就变成了障碍众生百千万劫闻法的机缘,当人身的机缘,就被我们给毁掉。所以这句「地狱门前僧道多」很值得我们修道人深思!

  所以不忍心看同学继续这样堕落下去。孔夫子曾经讲过,「君子於为义之上相疾也,退而相爱」,这真的是朋友的道义;「小人於为乱之上相爱也,退而相恶」。这个义,五伦都属於道义,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在彼此劝诫、彼此成就当中,都会直言不讳,不会看著对方堕落下去。所以「善相劝,德皆建」、「亲有过,谏使更」,当然态度很重要,要让对方可以接受,「怡吾色,柔吾声」。

  像古代宋朝的时候,范仲淹跟韩琦这都是当时候的名相、名将,韩琦跟范仲淹一起领兵打仗,意见不同,韩琦说:一个人要统领大军,要把死生置之於度外。他的态度是这样。然后范仲淹劝诫他,说:这样的态度是不对!因为每一个士兵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有父有母、有妻有子,怎么可以置生死於度外?但是韩琦那时候并没有听进去。后来打仗死了差不多一万多人,韩琦也很难受,因为当军队被打败了,回去的时候,从城外面不知道有多少里长都站著士兵的眷属,都在那里昂首期盼,我的儿子回来没有?我的先生回来没有?结果在那里看看看,好多人都看不到自己的亲人,就这样放声大哭,哀鸿遍野,就是哭成一片。

  这时候范仲淹就过来对著韩琦讲:这时候你还可以置生死於度外吗?你看这种君子的道义,一次就让他终身不要忘记。这时候还会不会过来说:没关系,没关系!下次再打胜仗就好。不是这样!直接直言不讳,让我们终身记得这件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完了之后,劝诫完之后,范仲淹会不会私底下在那里,「你看这次败了都是韩琦害的」,会不会讲这种话?绝对不会,绝对在大众当中不言对方的不好,不言家丑,不会批评、辱骂对方,这是朋友的道义。

  但是对方有错,一定会直接劝诫他。他们不只朋友是这样,连君臣关系都是这样。你看魏徵对唐太宗都是直言的劝诫,魏徵出了朝廷,会不会骂唐太宗?绝对一句话都不骂。现在不是!人家以前是在朝廷直言不讳,然后离开朝廷绝对不骂朝廷也不骂领导、不骂君王。现在是开会的时候,没人讲话,有没有意见?大家头低低的,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开会不讲,离开会议了,离开公司了,开始骂,哪个决策不好,哪个做法不好。这样的做法太小人!真正君子是什么?能够直言不讳,当场把问题提出来,但是对事不对人,出了这个门,大家一起众志成城把决策做好,不再对任何人做人身攻击,这是涵养、修为。我们现在都变颠倒,还有的人说,《弟子规》说「话说多,不如少」,我就不讲,该讲的时候不讲,那也是不负责任。你看以前的大舜,圣君,所有朝廷百官不提意见,他还会主动要求,不只不怕听到批评,还欢迎批评。然后这大舜讲,「女无面谀,退而谤予」。你们不要在我面前都一直在谄媚我,不要离开以后,又在骂我哪里做得不好,现在就赶快提出来。

  以前读书人对朋友、对君王那一分正直,我们现在真的差太远。包含像宋朝的寇准,他那时候跟王旦,王旦也是一代名臣,王旦当宰相。这寇准很直率,他不是那种要邀功的人,他只想干事情,能力非常强。他自己跑去跟王旦讲:你以后推荐我当宰相好不好?那跟现在不一样,他是真有本事,真想为国家付出,不是要沽名钓誉。结果王旦就跟他讲:宰相难道是用嘴巴可以要来的吗?他们真的是於道义之上直言不讳。寇准就有点不高兴。后来寇准就针对王旦一些施政的缺失就提意见,提很多意见,这皇帝就去跟王旦讲:王旦,你看寇准都一直骂你。王旦马上跟皇帝讲:我当宰相这么多年,一定有很多缺失,寇准批评是对的,他是为人民著想。你看马上接纳人家的雅言。

  后来王旦临终,要走了,皇帝就问他:谁当宰相好?王旦就说:除寇准之外,臣不知其他的人。结果这皇帝一听,有点不高兴,为什么?其实领导人很怕正直的大臣,因为怕自己心脏受不了。所以人真的要「闻誉恐,闻过欣」,那是相当高的德行。明明知道这个臣子讲的是真的,但就是这个面子拉不下来。真的成圣成贤,这句话是关键,「闻誉恐,闻过欣」。大禹是「闻善言则拜」,人家劝诫他宝贵的意见,他真磕头,给他礼拜。你看商汤要去请伊尹的时候,那是真拜,真磕头,请这些贤德之人出来。因为商汤他们出来绝对不是为了谋取政权,都是为了解决苍生之苦。

  商汤那时候请伊尹出来,不是辅佐他。所以现代人都误解这些圣哲人,说:他们去找了一个人把夏桀给打败了,他们就拥有政权。不对!他是不忍心看著自己的君王堕落,去请伊尹出来辅佐夏桀。请出来以后,总共请伊尹五次去劝诫夏桀,还劝了五次。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人民已经都在水火当中,商汤才对著上天忏悔,我不得已,必须要吊民伐罪,不然人民根本都是生活在这极度的苛政之下。所以是诏告天地,然后把夏桀推翻。而且推翻的时候,绝对不是把夏桀的家族统统给他杀掉,绝对没有这样;是给夏桀他的这一些家族的人画一块地,让他们重新在这里好好生活。你看那都是圣人的德行。然后安排好之后,自己就走了。他不是为了权位来的。那他走了,人民怎么样?这些诸侯怎么样?统统又跑到他们家门来:你一定要出来,你不出来不行!他没有办法,才出来当天子,来帮助人民。而且说实在的,当他们当天子的时候,每天是战战兢兢。所以尧帝把天下让给舜的时候,松了一口气,我终於可以泡泡茶;不然每天在那里为人民好的生活,他也是战兢惕厉,每天也是耗尽自己的心神。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