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悲化有情
二、老实念佛 (三)选择念佛 3.一心专称 (1)专修之法 念佛余行 力用迥别 积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尽还须堕落。 念佛往生,便入菩萨之位,决定直成佛道。
(增广上.与广东许豁然居士书) 四种念佛持名最胜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总持法门。但有「专念自佛、专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 「专念自佛」者:如诸经中,深穷实相,以期悟证,乃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达此一切法,当体全空,亲见本具妙真如性。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并各种话头,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此于四种念佛中,名为「实相念佛」焉。 「专念他佛」有三种念法:一观想,谓依《十六观经》作观,或专观白毫,或但观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观广大法身,及具观十六种观。二观像,谓对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三持名,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此三种念佛,法虽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愿,方可与佛感应道交,方可决定现生出此娑婆,生彼极乐。 此四种念佛,惟实相念佛,谛理最深,然颇不易修。以惟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别无他力补助。若非宿根成熟,则悟尚不易,何况实证? 惟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倘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必于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决定往生上品。纵根机陋劣,未证三昧,但以信愿持佛名号,如子忆母,常时无间。迨至临终,感应道交,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末世众生,惟此是赖。否则但种来因,难得实益。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觌体显露;西方依正,彻底圆彰。即持名而深达实相,不作观而亲见西方。摄机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钝根之士,大畅如来出世之怀。以故从上知识,多皆注重于持名一门,此念他佛之大致也。 至于「自他俱念」,即所谓「禅净双修」者。有以专看念佛的是谁,以期明心见性,不以信愿求生为事者。虽似禅净双修,实为有禅无净。既无信愿,莫由仗佛力以带业往生。倘未到业尽情空地位,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是知禅净双修,惟具深信愿者方能得益,否则固不如专致力于持佛名号一门也。(续编下.弥陀圣典序〔民二十年 〕)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惟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惟心所现,不生取着。既不取着,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因兹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遂大生欢喜,情不自安。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须自量根性,勿惟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增广上.覆吴希真居士书一)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