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埋蛇享宰相之荣(2)

安士先生下面注解又说,「蛇为害人之物,故埋之不使人见。苟充其类,则凡为人害者,皆可作蛇观」,这个蛇它是害人的,孙叔敖这一念慈心把这个蛇埋了,不让人见。这个蛇也有表法的意思,表什么?苟充其类,就是你要

  安士先生下面注解又说,「蛇为害人之物,故埋之不使人见。苟充其类,则凡为人害者,皆可作蛇观」,这个蛇它是害人的,孙叔敖这一念慈心把这个蛇埋了,不让人见。这个蛇也有表法的意思,表什么?苟充其类,就是你要是把蛇看成是凡为人害者,凡是害人的这一类都可以称为蛇,就表这个意思。下面说「除残禁暴,是埋两足之蛇;改往修来,并埋自心之蛇矣」,这话讲得好,孙叔敖他埋的是两头蛇,那是为了什么?除残禁暴,残害百姓的这些毒类要把它除掉,为百姓著想。能够把这些危害众生的这一类的人、事、物禁止,这就是埋两足之蛇,那是外在的。改往修来,这是讲改正自己的毛病,自己的毛病是埋在内心里的蛇,那个更毒,修来就是积功累德修将来。我们内心里面有这些贪瞋痴,这叫三毒烦恼,那就是毒蛇。人都认为毒蛇是毒,有没有想到内心里自己的贪瞋痴是毒?这个毒更毒,剧毒,残害我们的法身慧命,也包括残害我们的身心。贪瞋痴重的人最后都是业障现前,或者是重病、或者是横祸,都没有好死,这不是毒吗?所以要把内心的毒好好改过来,要埋掉。这个埋,首先第一步要控制得住,伏断烦恼,把贪瞋痴伏住。虽然没有根除,至少它不起现行,它不起作用,这叫伏断。念佛求生净土,只要伏断烦恼,就是不再起贪瞋痴,这就有把握往生。如果能够根除那是最好,根除是连根断;伏断就好像石头压草,只是把草压在底下。但是你现在根除是把它连根拔掉,真的什么都没有了,那叫做真正的断烦恼,灭断,灭断烦恼的人他这一生就证果了,出三界轮回了。六道轮回就是害惨我们的毒类,它是我们内心中这些贪瞋痴的烦恼变现出来的,安士先生提醒我们要反观内心。

  下面又说到,「自于公治狱至此,乃帝君举行善得福者示人耳」,这是从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到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到这里救蚁中状元之选,这里都是文昌帝君举出行善得福来告诉我们的,「一人行善得福,则尽人皆然矣」。虽然举的例子到这里是第三个,例子不用举很多,举一个我们就懂得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个人行善得福,我们就知道每个人行善都会得福。聪明的人不用看这么多,从一叶而知秋,像我们现在进入深秋季节,天气转凉了,你看到叶子黄了知道深秋到了,你还用看这么多吗?看一个就够了。所以从一个例子就已经懂了,就知道要行善修福,这就是聪明人。下面又说,「譬如树果,尝一而甘,何须枝枝皆啖」,就好像一棵树的果子,譬如说广东盛产荔枝,荔枝是闽南佳果,树上满树都是荔枝,你摘一个荔枝下来一尝,很甜,你就知道满树的荔枝都甜,何必全部都尝完之后才承认说这树上荔枝是甜的,那太笨了。聪明人尝一个就知道了,看一个故事就明白了善必定有善报。安士先生怕我们不够聪明,尝一个果子还不能反应出来树上全部果子都甜,那就再给你多几个果子,底下又给我们多举出几个例子,这里面都是出自於经史传记,都是真人真事。

  第一个故事是一个佛典故事,出自於《大宝积经》。凡是经上记载的故事都是真实的,都是佛亲口宣说的,佛绝不妄语,他是不妄语者、不绮语者、不异语者、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所说的话句句是真,这个我们要相信,这是圣言量。这记载的是过去释迦牟尼佛之前的有一位佛叫燃灯佛,那是时间很久之前了,当时燃灯佛在世时有五百商人入海去寻宝,在船上有一个恶人,这个恶人擅长武术兵法,也就是他是武艺高强的人,而且是一个大盗。他看到这五百商人很多这些商宝,就起了盗心,起了杀机,要把这五百人都杀掉,自己好独吞他们的宝物。这五百商人已经种下了无量善根,也就是他们已经是不退心菩萨了,也就是他们在菩提道上不退转了,换句话说,他们只有进步,不会有退步,一直向菩提迈进。不要以为说不退转的菩萨很高,其实不一定很高,我们想想我们自己,《阿弥陀经》上告诉我们,说我们能够真正信仰净土,切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自然蒙阿弥陀佛以及十方诸佛的加持、护念,就自自然然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上不退转,这是《阿弥陀经》上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的,可以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就叫无上正等正觉,换句话说,你在成佛之路上你不会退转,当然这个路上有上有下,但是大势都是向著菩提迈进,那是真正信愿求生净土的人。这五百商人他们都是不退心菩萨,假如是杀害了他们,那个罪过很大,等於是他们这一生要成就了,可是你杀了他们,那等於是不仅断他身命,还断他的慧命,那个不得了,必定是阿鼻地狱。杀一个就不得了,何况是五百人。

  这五百人当中有一位导师,他的名字叫大悲,大悲导师,他有他心通,可以预知人的心思,他就知道这个恶人他的念头,有这个杀机。他当时就在那思惟,如果让这个人造这个杀业,那不行,那他堕地狱,怎么能够不让他做这个恶业?唯有一个方法,就是我得把他杀了,我先下手为强,保护这五百不退心菩萨,也免得这个恶人堕地狱,可是我一杀他,我自己造了杀业,我也堕恶道,怎么办?有点矛盾,两难。是自己不造罪业,让那五百人被他杀掉,还是说我为了保护那五百人,以及保护恶人不堕地狱,我先把他杀了,把他杀了他一转生还不至於堕地狱,他只是一轮回可能再得人身,这给他消业障,但这么一做可能我就得堕恶道。想来想去,后来还是下定决心,不行,我得舍己救人,我宁愿自己堕恶道我也得保护这五百人,也不忍心让这个恶人堕地狱,於是就把这个恶人给刺杀了。结果这个导师有没有堕地狱?他没有。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个导师是谁?就是释迦牟尼佛他的前身,这五百商人就是这贤劫中的五百菩萨。贤劫是一个大劫,这个大时代有一千位佛出世,众生福报很大,感得一千尊佛出世,所以这个劫叫贤劫。释迦牟尼佛在贤劫当中是第四尊佛,第五尊佛就是弥勒尊佛,到弥勒成佛的时候是距今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就是一尊佛到下面一尊佛中间隔著这么长的时间,你看贤劫一千尊佛,要多长时间?这五百商人在贤劫里面就成了,五百菩萨。这就是讲到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虽然他杀了这个恶人,我们看他杀人这是杀生,犯的杀业很重,可是他这是开戒,不是犯戒,他是方便杀生。所谓方便,就是他是为了救人,为了救菩萨,也救这个恶人不堕地狱,起了这种方便的开戒,这不叫犯戒。该开戒的时候不开反而成为犯戒了,为什么?明明知道这个恶人要杀这五百人,你任由他去杀,你想想你是不是等於随喜杀生?是不是犯杀戒?所以该开的不开就是犯戒。这个开戒不属於犯戒,为什么?因为他的发心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救这五百菩萨,救这个恶人,宁愿自己堕恶道受苦也要去救,发这个心,这是真诚心,这是慈心,大慈悲心,所以他做这个杀业就叫开戒。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