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必须要这么做,才能让对方觉得我们很关爱他、尊重他,于是我们很真诚地在演一出出虚伪的戏剧。很不幸地,这种“真诚的虚伪”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千年以降,我们民族被培养成一个被西方人所不齿的“虚伪的民族”。 儒家的思想真的是这样子的吗?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孔子当年所批评的虚伪的“色温”、“貌恭”,反倒被后人理解为儒家思想的精华,也真实匪夷所思了。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一个人要真诚地面对自己,真诚地表达自己,不自我欺骗,也不欺骗他人,这才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可惜我们却一直“真诚”地欺骗自己,“真诚”地欺骗他人,生活在“真诚的虚伪”之中。 (三)爱与需要 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真诚的虚伪”之中呢? 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看清楚内心世界,不懂得区分什么是爱,什么是需要,而把需要错认为是爱。 什么是需要呢?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为了得到对方的认可和尊重,而表现出关爱和尊重对方,这种关爱与尊重其实是有条件的,有目的的,其立足点还是自我,所以是不真诚的,在本质上是自己的需要。当我们向他人表达这种“爱”的时候,其实是在表达“我需要你。”这种装出来的关爱是“虚假的爱”。 什么是爱呢?爱是无条件的。我们并不是为了得到对方的认可与尊重,而是真正地对对方感兴趣,而自然地流露出关爱与尊重。其立足点是对方,是真诚的。在这个真诚地表达自我的过程中,自己得到极大的喜悦,对方也得到了真诚的关爱与尊重,从而得到极大的满足。这种关爱是“真实的爱”。 当我们错把需要当成爱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真诚的虚伪”之中;当我们真诚地面对自己,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了“真实的爱”,也就是“仁”,“色思温,貌思恭”也就自自然然地做到了。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桩事情,当我们需要对方的爱和尊重的时候,我们其实得不到真正的爱和尊重,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那是假的,我们自己隔离了爱和尊重,这大概就叫“求不得苦”吧。而当我们停止向对方索取爱和尊重的时候,却会惊讶地发现,我们一直生活在爱和尊重之中,我们就有能力真正地爱自己、尊重自己,也就有了能力爱别人、尊重别人。 我们真正明白了“仁”与“礼”,爱与尊重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流动起来。世界便自然充满了爱与尊重。 五、言语与做事的原则 “言思忠,事思敬”,言语是否诚恳,办事是否认真。这就进入了待人接物的第三个阶段——行动。行动,无非是两个行为,一个是怎么说,一个是怎么做。言语是否诚恳,办事是否认真。我们现在的人,言语真的能做到诚恳吗?办事真的能做到认真专注吗? (一)“言思忠”从不妄语开始 人与人的交流沟通,主要通过语言。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同时,也是用来自欺欺人的工具。 “言思忠”的意思,是要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不要自欺欺人。“忠”字从中从心,心要不偏不倚,合乎中道才叫“忠”。诚意正心的工夫做到一定程度,才能合乎“忠”。这个比较难。比较容易的下手处,可以从不妄语开始。 不妄语包涵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不欺骗他人,二是不欺骗自己。而不欺骗自己尤为重要,因为欺骗自己的人一定会欺骗他人。 所谓不欺骗自己,就是如实地面对自己,如实地表达自己,对自己的念头要观照清楚,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被自己的念头所欺骗。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被自己的念头所欺骗,而不自知。 这是朋友告诉我的真实的故事。他太太和两个闺蜜进城购物,晚上九点多还未返回。她们到家之前,我的朋友有点担心,便打电话问候一下。另外一位的老公也打电话询问。没想到第二位密友吃醋了,别人的老公都打电话关心自己的老婆,唯有自己的老公不打电话问候,太不关心人了!太不尊重人了!便开始发脾气,准备回家和老公大吵一架。她气哼哼地回到家后,发现家里没人,才忽然想起来老公早上曾经告诉他,要到外地出差两天,她当时忙着做饭,没有注意。这时,才知道冤枉了老公,满腔的怒气顿时烟消云散。才发现自己从一开始就被自己的想法欺骗了,活在了幻觉当中而不自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