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净土》杂志 四、神态——关爱与尊重 在待人接物的过程当中,我们的神态表现至关重要。“色思温,貌思恭”,脸色是否温和,容貌是否谦恭,这是态度。之所以说待人接物的态度非常重要,是因为人们只能通过表面现象,才能判断他内心的活动。如果我们的脸色很温和,容貌很谦恭,人家自然就会知道,你是关心人家、尊敬人家的,你是体谅人家的。所以人家就会很乐意与你交流。那么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就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脸色和态度,是保持温和、谦虚、恭敬,还是板着脸,态度傲慢。我们态度一傲慢,别人就不愿意跟我们沟通。所以我们在待人接物过程中的神色与态度,是能否有效沟通,能否有效处理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要随时保持觉照,要觉知到。 (一) 仁与礼:满足人类的两种基本精神需要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类除了物质层面基本的生存需要,还有着更深层的精神需要。而被爱、被尊重是人类的两种基本的精神需要,在儿童时期就已经表现出来。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专家们发现,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而这两项需求来自相同的根源,那就是所有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需求。 观察一下孩子的天真表现,那是很有趣的。 阳光照进客厅里,两三个孩子在嬉戏,妈妈坐在沙发里织毛衣。“妈妈!看看我!”一个孩子向妈妈跑过来,妈妈只要微笑着回应一下,或者抚摸一下孩子的脑袋,孩子便心满意足地又跑去玩了。如果妈妈走了神,没有及时回应,孩子便会使出他能想到的所有把戏,哭闹、撒娇、发脾气、装可爱……直到确认得到妈妈的爱与关注为止。 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归属感。在孩子们努力追求归属感的过程中,他们很快便发现,如果想要得到关爱,最好的办法就是证明自己具有特殊的价值。他们便会做出一些行为来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父母关爱的。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不管他们有没有特殊价值,父母其实一直在关爱他们。 这种行为模式一直持续到成年人,小的时候,我们需要父母的爱和关注,成年后,我们需要社会更多人的关爱和尊重,为了获得爱和尊重,我们会追求事业、金钱、地位、名声,来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被尊重的。站在这个角度看人类,我们其实都还只是个孩子。 儒家真是很慈悲,他发现人类需要被爱,便去爱世人,这就是“仁”;他发现人类需要被关注、被尊重,便去尊敬世人,这就是“礼”。“曲礼曰:勿不敬。”儒家提倡仁与礼,其实就像我们慈爱的父母,尽量来满足我们这些孩子的需要。 (二)真诚的虚伪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色思温,貌思恭”,脸色是否温和,容貌是否谦恭。只有当我们内心真诚地关心对方,我们的脸色才会温和;只有当我们内心真诚地尊重对方,我们的态度才会恭敬。 不过,这是很难做到的。 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我们的脸色确实很温和,不过那是装出来的,不是出自内心真诚地关心对方,而是想让对方觉得我很关心他,从而获得对方的感激和关爱;我们的态度确实很恭敬,不过那也是装出来的,不是出自内心真诚地尊重对方,而是想让对方知道我很尊重他,从而赢得对方的尊重。 有一次到内蒙,一位认识不久的朋友很热情地接待我。晚上,他很热情地向我介绍呼市的风味小吃。我为了回应他的热情,便装着兴致勃勃地提议去喝奶茶。其实刚吃过晚饭,已经没有太大的胃口喝奶茶,几碗下来,肚子已然撑了。但看到朋友那么热情,只好多喝几碗,脸上还要痛苦地装出微笑。但是忽然我发现,他的脸上偶尔也露出不自然的微笑,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两个都想支持对方假装的这份敬意。于是,我果断地终止了这场“演出”。我感觉自己轻松地呼出一口气,而朋友也显得轻松多了,而交谈却更加轻松融洽。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