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研究:“好人有好报”真实不虚
自有文明以来,人们就坚信“善恶有报”: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有的现世现报,有的隔一段时间,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隔世报应;有的表现在本人身上,有的报应在亲属身上;有的在身体上表现出来,有的在物质上表现出来,有的在精神上表现出来;有的明显,看得见,摸得着,有的隐蔽,不容易察觉;总之这是个复杂的现象,但确实存在。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生命伦理学教授史蒂芬•波斯特和小说家吉尔•奈马克就从现代科学和医学的角度出发,对人的“付出”与 “回报”之间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关系进行了深度挖掘。他们在综合40多所美国主要大学的100多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胆的抛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信息:“付出与回报之间存在着神奇的能量转换秘密,即一个人在付出的同时,回报的能量正通过各种形式向此人返还,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己浑身不知……”
这种“付出”包括赞美、传承、宽恕、勇气、幽默、尊重、同情、忠诚、倾听、创造。根据这十种付出方式,他们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测量表,并长期追踪一些乐于付出的人,分门别类的对每一种“付出”带来的“回报”进行物理统计和生理分析,从而揭示了“付出”产生的“医疗作用”和“快乐指数”:“宅心仁厚、乐善好施” 之人的人格确实对自身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自身的社会能力、判断能力、正面情绪以及心态等都会全面提升。哪怕对别人付出一个微笑,传递一个幽默的表情时,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浓度就会增加。可见,“付出”是一剂万能良药。
据此推理,一个人做了不好的事,坏事、恶事,对其自身心理和身体健康就会产生负作用;恶贯满盈,十恶不赦就必然“形神全灭”。
《三字经》里讲了一个窦燕山的故事:“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是五代时人,出身富豪人家,青少年时,吃喝玩乐,恃财傲物,打架斗殴,称霸一方,欺男霸女,没人敢惹;到30岁时,尚无子嗣。一天夜里父亲托梦给他,严加训斥,教育他要改邪归正,乐善好施。他听从教诲,痛改前非,从为恶一方变成了名甲乡里的好人、善人:修桥铺路、扶贫济困、仗义施财、不求回报、发愤图强、克己复礼。30岁以后,连生五个儿子,每个儿子都严加管教,三人中进士,两个中举人,即“五子登科”;窦燕山也做了谏议大夫,直至年老还乡。
常道“三尺头上有神灵”,善恶有报是天理。上天是最公正的,时刻都在记录着每个生命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决不亏待每个人,并以善恶有报的形式给以奖惩。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