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五取蕴 于此,修定者想:此是色,此是色生,此是色灭(受、想、行、识亦同)。如是彼于内外心境修心境观……彼 以无依止而住,不执著世间事物。 3. 六内与六外之官能基础 于此,修定者知眼、知物质(可见)色、系缚依二者(眼与色)而起;彼知未生之系缚如何生起;彼知已生之 系缚如何弃舍;彼知弃舍之系缚未来不生。 彼知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境,知系缚依二者而起;彼知未生之系缚如何生。彼 知已生之系缚如何舍;彼知已舍之系缚未来不生。 彼如是于心境或内外修心境观。 彼以无依止而住,不执著世间事物。 4. 七觉支 于此,修定者有念觉支时,彼知:“我有念觉知。”或无念觉支时,彼知:“我无念觉支。”彼知未生之念觉 支如何生;彼知已生之念觉支如何发展圆满(其余六觉支:择法[xxviii]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 支、定觉支、舍觉支相同)。 彼如是于心境或内外修心境观。 彼以无依止而住,不执著世间事物。 5. 四真谛 于此,有比丘根据实际,知“此是苦,此是苦因,此是苦灭,此是苦灭之道。” 彼如是于心境内或外、或内外二者修心境观…… 彼于心境,观想发起因素,或彼于心境观想分解因素,或彼于心境观想发起因素与分解因素二者,或彼之忆念 是以思想、“心境存在”建立起来,正是智慧与忆念需要之程度。彼以无依止而住,不执著世间事物。 诸比丘,确实如此,比丘于四真谛之心境修心境观。 诸比丘啊,肯定,若有人以此方法修四念处七年,彼应期望有二果之一:在此,现在得解脱(究竟解脱,即阿 罗汉果位);或若尚有余执,得不还果(倒数第二位)。[xxix] 不用说七年,若有人于此方法修此四念处七月……六月……五月……三月……二月……一月……半月,彼应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