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这是佛陀成道后,对宇宙世间诸法万象的说明。 所谓‘四大’,是指结合物体的四种元素:地、水、火、风。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宇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这是佛陀成道后,对宇宙世间诸法万象的说明。
  所谓‘四大’,是指结合物体的四种元素:地、水、火、风。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宇宙世间的山河大地、房屋器皿、花草树木等森罗万象,无一不是仰赖这四种元素组合而成,乃至我人的色身,也是四大假合而成。人体的毛、发、爪、齿、皮、骨、筋、肉是坚硬性的地大;涕、唾、脓、血、痰、泪、津、便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人所以能生存,就是因为四大和合,若是四大不调,就会呈现病相,甚至四大分散,人就会死亡。
  四大假合的色身,是一种物质的现象,而人之所以称为‘有情众生’,除了具有物理机能外,还有忧、悲、苦、恼、喜、怒、哀、乐等精神状态。人是由物质和精神聚集的和合体,所谓物质,就是父母所生的四大假合之身,佛法名之曰‘色’;所谓精神,就是佛法所说的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五者,是构成我人身心的五个条件,称为‘五蕴’;五蕴就是‘我’的代名词。
  五蕴又称五阴。《大乘广五蕴论》说:‘蕴者,积聚义。’《摩诃止观》卷五说:‘阴者,阴盖善法。’意指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法‘积聚’而成;此五法能盖覆、遮蔽众生本来的真如佛性,因而起‘惑’造‘业’,受无量劫生死轮回之‘苦’。因此,五蕴也可解释为五蕴魔、五阴魔。
  五蕴是佛法对于有情生命个体的分析,五蕴是因缘所生,而非实有。《维摩经》说:‘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色,从四大和合而有;受、想、行、识,由妄想分别而生,究竟皆无实体。佛陀为了明示五蕴虚幻不实,曾举五喻说明,所谓‘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事’,以此晓谕众生:五阴之我,不过是五法积聚,暂时的和合,唯有假名,没有实体。‘五蕴非有’,实乃佛教‘无我观’最具体的诠释。
  然而,凡夫众生无明,往往执着五蕴假合之相为‘我’,有‘我’就会与‘人’争执,我是他非,由此而造业,引生烦恼痛苦。因此《大智度论》说: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先着五众为我,然后着外物为我所。《原人论》也说:‘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觉,执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嗔、痴等三毒。三毒系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
  佛陀为了破除凡夫‘执我为有’的愚迷,故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的真理,希望众生都能‘照见五蕴皆空’,获得般若空慧。般若为三世诸佛之母,般若根源于空,经过了空的体证,般若才能显现,从而证得正觉。所以,由‘无我’而进入‘空’,是修行到达解脱所必经的路径。
  哲学家老聃曾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我人的身体实乃众苦积聚而成,心理上有贪、嗔、痴烦恼的痛苦,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痛苦,家庭里有愁衣愁食及恩爱别离的痛苦,社会上有是非斗争,怨憎相会的痛苦,世间上有风、水、火、震、兵灾等痛苦。苦,紧紧的跟随我们,纠缠我们,学佛应该要先认识‘苦’;知‘苦’,才知道求‘解脱’。要知苦,先要能正确认识五蕴缘生之法皆是无常,以无常故有苦,为解脱苦故,须知无我。能够观此五蕴身心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才能无我;无我即能远离颠倒执着,无我才能解脱。所以《八大人觉经》说:‘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这正是佛陀宣说‘五蕴非有’的本怀。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