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资粮:愿(菩提心、厌离心、欣愿心)

1、菩提心 随顺自性,发大菩提心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
1、菩提心

随顺自性,发大菩提心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qiān,“罪过”之义),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彻悟禅师语录》

[参考译文]

应该想到:我有生死的痛苦,要求出离生死,一切众生也都处在生死之中,也需要出离。他们和我本来是同一体性,都是我的多生以来的父母,未来的诸佛。若是不想普度他们,只求自了,那是在情理上就有所亏欠,于心就有所不安。况且菩提大心不发,对外不能感通诸佛,对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众生。无始以来的恩爱怎能解脱?无始以来的冤业又怎能消除?多生多劫以来的罪业难以忏去,多生多劫以来的善根难以成熟。在修行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道因缘。即使有所成就,也必堕入偏小。因此,必须随顺自性,发大菩提心。

————————————

发菩提心,天人惊喜

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①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优婆塞戒经》

[参考译文]

出家的人,发菩提心不算困难,在家的人发菩提心,可以说是不可思议。为什么呢?因为在家的人所处的环境,多被恶缘所缠绕。在家的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到色究竟天诸多天人,都大为惊喜,发生这样的赞叹:“我现在已经得到人天的导师了。”

————————————

皈依佛法僧,发大菩提心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礼佛大忏悔文》

[参考译文]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日发这样的心愿:不为自己求人天的福报,也不求声闻缘觉的果位,甚至不求大乘权教(藏教、通教、别教)菩萨的果位。惟愿依照最上乘的佛法,发大菩提心。愿与十方法界无尽众生,一时共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

发十种心往生佛国

佛告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者为十?

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八者不着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若人于此十心,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大宝积经》

[参考译文]

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如下的十种心,不是那些凡俗、愚痴、不善、烦恼重的众生所能发得出来的。是哪十种心呢?第一对一切众生,生起大慈,没有损害心。第二,对于一切众生,生起大悲,没有逼恼心。第三,对于佛的正法,不惜身命,有乐守护心。第四,对于一切法,生发殊胜的忍力,没有执着心。第五,不贪求利养,恭敬尊重,清净意念,安乐心性。第六求证佛的一切种智(即究竟真如智慧),在任何时候,无忘失心。第七,对于一切众生,尊重恭敬,没有下劣心。第八,不执着世间的议论,对于菩提道果,生决定求证心。第九,种植一切善根,没有杂染,清净的心。第十对于一切如来,舍离一切色相,生起随念心。这就叫菩萨所发的十种心。由于发起这样的十种心,便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倘若有人对这十种心,随缘成就一心,愿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倘若不得满愿,那是没有这个道理的。

————————————

菩提心能生一切佛法

菩得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世间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

[参考译文]

菩提心犹如种子,能够生出一切佛法;犹如良田,能够长养一切众生的清净善法;犹如大地,能够保持一切世间资生事业;犹如净水,能够洗涤一切烦恼尘垢;犹如大风,普遍地游化世间而无有障碍;犹如炽盛的火,能够烧毁一切见惑烦恼。

————————————

行四种法,不离佛前

菩萨行四种法,常不离佛前。何等为四?

一者自修善法,兼劝众生,皆作往生见如来意;

二者自劝劝他,乐闻正法;

三者自劝劝他,发菩提心;

四者一向专志行念佛三昧。

具此四行,一切生处,常在佛前,不离诸佛。

《大树紧那罗王经》

[参考译文]

菩萨修持四种法门,能常不离佛前。这四种法门是,第一,自己修持善法,同时也劝勉众生,都生起往生净土见如来的意愿。第二,自劝劝他,乐闻正法。第三,自劝劝他,发菩提心。第四,一向专志修行念佛三昧。具备这四种修行,则投生受生,常在佛前,不离开诸佛。

————————————

发菩提心是修道的要门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