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 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 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 ——幽溪法师 诸位初学的人会说:“我念佛的时候妄念很多。”这是正常的现象,一点也不稀奇,不要在乎。只要把精神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不管念头有多少,一概不要理会,这样时间长了,妄念自然就少了,佛号渐渐就得力了;所以不要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幽溪法师在此地教我们一个观想的方法——“若生恩爱时”,当我们这个恩爱念头起来的时候。“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你就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凡是去往生的人,这一些烦恼统统断尽了,决定没有了。我们在四十八愿里面也看到,生到西方世界,如果还有念头起来,阿弥陀佛说“我决定不成佛”;他现在成佛了,这个愿兑现了,所以生到那里的人决定没有这个念头生起。想到西方世界那个地方的人,心地那么样的清净,我们应当“远离此爱”。这个恩爱的念头,一定要把它舍弃、放下,恢复到心地清净、平等,这就对了。 “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嗔恚”,嗔是面孔很难看;恚呢?虽然面孔上没有表情,心里头有一点不自在、不高兴,只是没有表现在面孔上而已,当然这是比较轻了;或者是这个人比较有修养,喜怒不形于色,但是他心里头还有这么一点,也是障碍。西方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的——带业往生,这个“带业”就是贪、嗔、痴、慢没有断,这样子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就蒙阿弥陀佛无量光的摄受,佛光一照,烦恼就消除了,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去是带业去的,去到那个地方之后,所有一切烦恼统统都不会现行,换句话说,等于证得阿罗汉果了。阿罗汉果没有烦恼,所以我们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烦恼就没有;虽然不是阿罗汉,等于是阿罗汉。这个世界不可思议,所以称之为难信之法。在他方世界、娑婆世界修行非常非常困难;净土法门,虽然烦恼断不了,一生到西方就断掉了。“净土眷属”就是往生西方净土的这些人。“无有触恼”,“触”是接触。我们这个世间,人跟人一接触就生烦恼,西方极乐世界人没有,一切人接触都生欢喜心,不会有烦恼。所以想到这个地方,我们要把嗔恚放下,这个与道就相应了。 “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我们在娑婆世界,怎能不苦呢?不苦这不可能啊!只是受的苦,有深浅之不同。福报大的人,受的苦比较轻一点;福报薄的人,受的苦比较重一点,统统都在受苦受难。在这个时候,我们想想西方极乐世界,极乐啊!那没苦。我们要想离苦得乐,就赶快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如此,会帮助我们产生强烈求愿往生的愿望。作这个想,就很好了。 “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我们这个世间有时候也有一点小乐,但遇到乐事并不是天天有,一年会碰到几次很欢乐的日子;在这个境界当中,我们想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无有穷尽的,是不需要等待的。在此地要等待一个假日,才有欢乐。“待”就是等待;西方极乐世界的快乐是不中断的,不需要等待,是享受不尽的,所以称之为极乐世界。 大师给我们举出这几个例子,然后总结说:“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这话说得好,会用功的人,一切时、一切处,功夫都得力。为什么呢?他心可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我们凡夫心作不了主,随着境界转,那就苦了。修行人聪明,他的心作得了主,心转境界,那个功夫就得力啦!所以才给我们讲,“历”是经历,是我们一天到晚所遭遇到的人、事;“缘”就是人事环境;“境”是物质环境。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无论是顺境、逆境,苦境、乐境,只要我们把意思转换过来,那就行了。所以说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净土的助行,也是修行人真实的功夫。《华严》最后一分(清凉大师把这一部大经分成四分:信解行证),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是作出一个榜样给我们看,告诉我们修行是怎么个修行法?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来修?善财童子表演给我们看,那叫历事炼心;就是此地讲的“凡历缘境”,在这里面锻炼自己,成就自己。样样清楚,是智慧增长;如如不动,是大定圆满,这是定慧等修的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