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吉法师:由世间定到出世间定之修习(6)

二、所依定,即四善根所依止定,此由四相:①先以世间道得三摩地,令得自在;②于此定作意思惟,安住其心,入谛现观;③若所得未圆满、未自在者,即思惟举、止、舍相;④安住其心。修此必入圣谛现观。 三、能除障碍

  二、所依定,即四善根所依止定,此由四相:①先以世间道得三摩地,令得自在;②于此定作意思惟,安住其心,入谛现观;③若所得未圆满、未自在者,即思惟举、止、舍相;④安住其心。修此必入圣谛现观。
  三、能除障碍,入现观之门,此有二:①阿那般那念(数息或观息);②四念住。
  四、摄受加行资粮,此有五:①离非所行处,舍离贪著;②依诸念住,乐断乐修;③于昼夜分时时观察自他所有盛衰等事,心生厌患;④修六随念;⑤住四圣种(粪扫衣、常乞食、树下坐、陈弃药)。
  五、摄受方便,此有三:受持三藏,依师受教,于戒清净作意思惟。
  由此五因二十种相摄持其心,心即转入无漏,《瑜伽》829页中云:“由此五因二十相摄持其心,于爱尽寂灭涅槃界中令善安住,无复退转,心无惊怖;谓我、我所今者何所在耶?当于如是心安住时,当知己名入谛现观。”
  总之,由世间定转入出世定,应如上说于世间修厌患相或于涅槃及相应法修安住相,正如《瑜伽》829页云:“此圣谛现观义广说应知,谓心厌患相有二十种,心安住相亦二十种,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以上对世、出世定的区别,二种定的各别修习方法以及由世间定向出世间定的转变作了简要介绍。佛子们应在修成世间定的基础上,由厌患世间诸法欣乐清净涅槃而进入无漏出世之定,以实现断惑证真、超越生死轮回之宏伟目标。
  注释:
  (1)、《藏要》第十册,上海书店,1995年12月第二P111
  (2)、同上P112
  (3)、同(1)
  (4)、大正藏卷15 P217
  (5)、大正藏卷15 P213
  (6)、大正藏卷15 P214
  (7)、同(6)
  (8)、《藏要》第十册。 P135
  (9)、《藏要》第十册。 P154
  (10)、弥勒菩萨造,玄奘三藏译,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根据1917年9月南京刻经处木刻本制版,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重印。P890
  (11)、同(10)
  (12)、佛陀密多撰,刘宋昙摩密多译,收于大正藏卷15。 P332
  (13)、同(12)
  (14)、大正藏卷15。 P325
  (15)、姚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卷14。 P298
  (16)、鸠摩罗什等译。收于大正藏卷15。 P287
  (17)、同(16)
  (18)、大正藏卷15。 P288
  (19)、同(18)
  (20)、同(18)
  (21)、同(18)
  (22)、同(18)
  (23)、同(18)
  (24)、同(18)
  (25)、同(18)
  (26)、大正藏卷15。P289
  (27)、同(26)
  (28)、同(26)
  (29)、同(26)
  (30)、同(26)
  (31)、大正藏卷15 P289—290
  (32)、大正藏卷15 P292
  (33)、同(32)。
  (34)、大正藏卷15 P293
  (35)、同(34)。
  (36)、同(34)。
  (37)、同(34)。
  (38)、同(34)。
  (39)、大正藏卷15 P293—294。
  (40)、《菩提道次第略论》西藏宗喀巴著,大勇法师、法尊法师译于藏文,香港密乘佛学会、博益出版公司联版,属于“佛家经论导读丛书”1997年4月。
  (41)、是说修观必须经历四个阶段:即力励运转作意,间缺运转作意,无间缺运转作意,无功用运转作意。这里指修观达到了“无功用运转作意”的阶段,功力已到了非常纯熟的地步。
  (42)、《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疏》唐圆晖造,福建莆田广化寺流通处根据《佛教大藏经》影印。 P339
  (43)、台北东初出版社,1993年。 P202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