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人生的究竟意义(2)

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何处呢?人有智慧、有觉悟,智慧与觉悟是人最超胜之处。动物的智慧与觉悟无法与人相比,动物的所有行为基本上是本能反应。动物也能够做事情:几千只蚂蚁能够大规模有组织地搬家,蜜蜂的群体生


  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何处呢?人有智慧、有觉悟,智慧与觉悟是人最超胜之处。动物的智慧与觉悟无法与人相比,动物的所有行为基本上是本能反应。动物也能够做事情:几千只蚂蚁能够大规模有组织地搬家,蜜蜂的群体生活有分工合作,燕子、鸽子飞出去都很整齐,鸭子在河中游泳都排成队列,它们都有团队精神,能够互相依靠。但它们解决的问题很有限,更多的状况下仍是被动无奈的,只能任人宰割。为什么会如此呢?它们是畜生,堕在三恶道,本来就是在痛苦的果报当中,无力自拔,因为没有智慧,不能觉悟。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或有菩萨,观畜生道而为恐怖,傍生界中受愚痴报,经无量劫难出离故。”(卷第六)

  那么,人到底有多少智慧,到底能不能觉悟?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智慧,不能觉悟,与动物就没什么差别。如果只会吃饭睡觉,就与畜类无别了。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为欲引发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那么,人的智慧和觉悟表现在哪里呢?儒家讲“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对内提升自己的德行,条件具足时再推己及人,治国平天下,这是他们的人生观。事实上能够做到治国平天下、当皇帝做宰相的只是个别,大多数人无法做到,但他们追求内在生命的提升、圆成自身道德的努力的确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论语·学而篇》中谈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就把人生少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的意义都讲了出来。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青少年阶段贵在求学。要当圣人、作君子,不只是寻章摘句、获得丰富学识而已,更重要的是学习圣人的思想和言行。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中年阶段应善交益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四面八方来相会,一起来交流人生的经验、分享人生的体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一件非常快乐、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老年阶段重在道德的圆成。“不愠”指的是内心不生闷气、不起烦恼。具有高尚道德的圣人、君子,即便是别人不能理解其所学,他也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欢欢喜喜地接纳对方。少年、中年、老年这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意义。从求学、交友到道德的圆成,是儒家追求生命提升的三个步骤。

三、如梦人生有大义,发心为本善无尽
  佛家对人生是怎么看呢?首先,人身难得。我们在无始生死轮回中,曾经在恶趣中长夜受苦,今生能够得到暇满的人身,非常希有难得,要倍加珍惜。如《大宝积经》说:“过去难思劫,循环生死轮,往来非义利,无福田养命。远离善知识,常亲近恶友,随彼教诲转,数堕诸恶处。”(卷第四十二)《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说:“纵得人身根残缺,多千劫中受轮回,不能了知善恶门,有罪无罪果报等。若得人身离艰苦,诸根完具善相圆,人相完具离难时,如一眼龟值浮木。”(卷第二十)

  暇满人身如此难得,我们得到后,应当如何认识人生的意义呢?佛家讲人生如梦,人生如幻,人生如泡影,人生如朝露。如《乐邦文类》说:“已矣乎!人生如梦,能得几时,胡为名利之萦留?此一报看尽兮将焉之。”(卷第五)这有什么含义呢?如梦,就是像做梦一样,梦中的境界———种种的人事物、山河大地、人我是非、爱恨情仇,梦醒之后一场空。过去的昨天,对我们就如睡梦一样,早晨醒来,昨日如梦。今天一天的生活工作,也如同在做梦。在佛菩萨看来,凡夫愚痴迷惑,在贪瞋痴当中不知如何抉择,随顺无明烦恼造种种的业,日复一日的过去;睡一觉醒来,昨天就找不到了,这不是如同做梦吗?此时很难分清楚,白天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夜晚的世界是真实的?或者说,白天的世界是虚幻的,还是夜晚的世界是虚幻的?换个角度看,你在睡觉的时候比较舒服呢,还是在白天做事的时候比较舒服?

  人可不可以不睡觉?不可以。如果没有修行到一定程度,就要靠睡眠来养护身体。睡之前如果这样思维:夜晚休息,进行体力、心力的恢复、补充,为的是第二天能够更好地工作,更好地发心承担。有许多事情等待我们去做,有许多人需要我们去帮助,我们的生命有价值,我们的生命有希望,我们有美好的明天,这样的睡眠才有价值。

  如果睡醒之后不知道要去干什么,手足无措,那么,一天乃至一生就会碌碌无为、暗淡无光。一个人活着不知道做什么好,不知道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就不要说后天、下个月、明年,更谈不到下一生乃至更远的未来了。连今天做什么都不知道,又如何能给自己的命运做主宰?做不了主,这是很显然的事情。为什么会不知道要做什么或者不要做什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大家在家生活的时候都很忙,买菜做饭、洗衣服、看小孩等等;青年人要上学,大学毕业后要找工作、赚钱,结婚生子,买车买房,用社会上流行的话讲要“五子登科”,以对物质、财富、名利的追求为尚。那么,这是否就是生命的追求和目标?是否就是生命价值之所在?其中有没有智慧在引导?我们在做事做人的过程中有没有觉悟?这是非常重要的,值得认真思考反省。物质财富是容易累积的,而智慧觉悟是不容易累积的。不是有了金钱就会有智慧,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往往会走入歧途。

  事实上,相当多的人把拥有物质财富、功名利禄作为人生的目标,追求锦衣玉食、高官厚禄,错把手段、工具当成目的。钱财只是手段、工具,在家人若没有钱就没办法生活,但这仅仅是生活必备的基本条件,而不是人生的目的,更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如果把赚钱作为人生价值的取向,那么人一生赚多少钱才能满足?生命才算有意义?

  认清这些事实,就有必要重新思考、重新认识人生,这非常重要。人生从何来、死向何去,我们并不清楚。当然,父母养育我们,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否仅仅如此呢?既然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为何各各不同呢?前面谈到,各人的业力不一样,前生前世造的业不一样,业力推动生命,而不是自己当下能够主宰。另一方面,我们死后去往哪里,也不一定。我们命运的主宰,就是自己所造的业。业有两种,善业和恶业。一切由业力推动,由业力感招果报。如《妙法圣念处经》说:“善因生善道,非法入埿梨,傍生并鬼趣,善恶业恒随。”(卷第三)《佛说尼拘陀梵志经》说:“观见世间一切众生,若生若灭,若好若丑,或生善趣,或生恶趣,若贵若贱,随业报应。”(卷上)我们希望后半生比现在更好,希望下一生有个好的去处,比这一生更好,如何能得到呢?造善业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深信因果,修十善业,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能够避恶从善,隐恶扬善,生活中处处与人为善,人生自然就会越来越好,下一生会更好;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天天烦恼重重,为非作歹、粗言恶语、挑拨离间,后半生就会很难过,下一生肯定会更难过。如《佛说妙好宝车经》说:“以善为善法,修善是道场,善行作车牛,载人入福堂。以恶为恶法,恶行相缚束,生时不受戒,死则入地狱。”《佛说大集会正法经》说:“众生作恶业,定堕地狱中,饥时吞铁丸,渴复饮铜汁。身出猛火焰,恶业故自烧,身分皆破坏,受惊怖大苦。”“众生作善法,定生善趣中,善知识会遇,劝导修善法。发生正信解,具戒慧多闻,诸烦恼灭除,而成正等觉。”(卷第五)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