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修行方式的探讨:是独自寂静还是广度众生(2)

第二点,就是尝试着放下自我,关怀别人,配合团体。 或许我们在日常的 生活 和行持中还做不到这么高的程度,那没关系,我们就依着次第慢慢来做。先从当下做起,从缘身边的人开始,用一颗慈悲的心来对待他们。师父在


第二点,就是尝试着放下自我,关怀别人,配合团体。

或许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行持中还做不到这么高的程度,那没关系,我们就依着次第慢慢来做。先从当下做起,从缘身边的人开始,用一颗慈悲的心来对待他们。师父在早斋开示中讲过,我们发慈悲心去利益别人,别人得到了关心。但关键是自己收获了快乐。没有一颗时刻关心他人,利益他人的慈悲心,我们自己本身就不可能真正快乐的起来。慈悲的心量培养起来,我们才会有关心他人,利益他人的行动。

如果能按照师父讲的做,就不会天天只缘自己,起心动念都是围着自己转。如果我们只想利益自己,不想利益别人,最终是不可能真正利益到自己的,因为我们的心就会小的只容得下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就如同不流动的水一样,久而久之就会臭掉,坏掉,废掉。

师父在开示中破除了我们修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行,就是我既不去损恼你,也不去帮助你,利益你。看起来境界很高,其实这样的话,我们的心就会和别人不相关。虽然住在同一个寮房,学习在同一个教室,天天在一起生活,其实彼此的心隔的很远。这样的话每个人都之关注自己,自然心量就打不开。

师父在第一次的早斋开始中提到通过一起过堂修随众的开示。对我启发很大,我们如果习惯于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团体,不关注整体,就会忙于自己的事情,而不去随众,也就不能去参与团体的活动,久而久之与团体的业缘就会疏远。

就我自己理解所谓随众并不仅仅限于大家一起的过堂、上殿、诵经、拜佛。当然这些是练习随众的基础。关键在于我们的心要随众,我们的思想、理念、意识要随顺团体,随顺善知识,这样我们的行为在随众上才会有力度。说到底随众就是在培养我们的团体意识,我们团体意识的强弱就在我们随众的修行中体现了出来。只有我们的心真正的随顺了善知识,随顺了团体的引导方向,团体的发展方向,我们的自我的执着才能放下,自己的各种意见才能放下,心结才能打开,心量才能放大,这样我们的所缘境就不会仅仅是我自己,而是整个团体的发展和进步,是善知识的愿力,心量和视野。

第三点就是敢于面对境界,接受挑战,对境练心,扩大心量。

为什么我们的修行需要善知识呢,就是因为成佛,修行这条路我们没有走过,一点经验也没有,如果自己摸索或自搞一套,不仅仅是走弯路,还有可能走死路。所以必须有过来的有修行经验的善知识引导才行。我们在善知识的引导下,要想改变自己,获得修行的经验和力量。就必须对境练心,在做事中,在承担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各种各样挑战,敢于超越,敢于承担。师父在09年新春给大家寄语:“困难不应退,皆有修力成。”

这个修力是什么呢?我自己理解就是修心,转心的能力。我们面对困境,不如意的人,不如意的事,如何面对,如何思维,如何处理,如何放下。这无不是在教我们如何对境练心,教我们如何将学到的佛法在实践中用的上,生起切实的体会。如此辗转增上,我们才会不断进步。

我们平常学了很多的佛法,经论也好,师父的开示也好,其核心无不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放下我执,获得快乐。那是因为我们对自我的执着太深了,粗重的五欲先不说,对于出家众来说,这些粗重的烦恼一般都能加以调服。但是很多很微细的东西,我们平时发现不了,但一旦境界现前那就如同猛虎下山,一发而不可收了。

过年前的一段时间,我们丁班一直在班导的指导下排演一出佛陀度化懒惰公子的故事。我在里面扮演懒惰的公子,法师一直要我体会剧中人在遇到佛陀后的心理变化,自己真正能将佛陀说的法领纳入心,生起切实的觉受。说实话一开始真的是没有觉受的,法师就一遍遍的教授我,说的我有些腻烦;而且关于剧本,剧情的设计有很多方面和法师的意见相左,演起来的时候就自然按自己的意见演而不会听法师的。后来法师说的狠了,就想撂挑子走人,心里作意:这么麻烦,我不演了还不行吗?您另请高明吧,演个戏还这么折腾人。

但是剧情里有一句台词:“佛啊,我终于知道什么叫发菩提心了,就是要放下无始以来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而能够以他人为中心啊!”在反复的排练这句台词的时候,我反复的思维其中的含义,不断的研读师父的开示,回想法师平日上课的教授。慢慢地我认识到:自己这种作意,其实还是我执在作祟,总觉得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是最好的,自己是主角,别人都是配角,都是为我服务的,都是成就我的一个缘而已,所以理所当然就要听我的。而你的意见都是错的,你要随顺我才行,不然我就不干了,看你怎么办。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遇困就逃,逃避责任,不敢承担的表现。就是说我们遇到与别人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我们所想的不是反思自己的问题,不是以一种合作或配合的态度,去沟通去配合,而是以一种观过和斗气的心态来对待他人。如果是这样的心态就是我不快乐,你也别想快乐,你不随顺我的意见,你这个事情就办不好。除非你随顺了我的意见,我才去参与这个事情。结果是怎样呢?如果别人不随顺,你就搞的一直对别人观过,自己心里也在怄气,这是一种嗔心在起现行,自己是不可能得到欢喜和快乐的。如果别人随顺了自己,那自己当然就会得意洋洋,自我的执着会更加牢固,便会如是作意:还是我对吧,你看他最终还是听我的了。这样我们的我慢,我执不仅没有丝毫的减少,反而更加膨胀,这与我们修心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这时候我们要做就是扩大自己的心量,将关注力从自己转移出去,能够想到别人的意见和心态是如何的。去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观察他人说话做事的缘起。我们与别人起冲突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不了解别人说话做事背后的用心和考虑,我们听到的只是别人与我的意见不一样,所以我就要反对,我就不舒服,我就要你随顺我。岂不知每个人都自己思考的方式,角度和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经验和缘起。如果我们能考虑到这一点,能够与别人沟通,充分了解他人的话,我们就能够不被自己的意见困住,不会被我执给卡死。

于是我就转变了心念,我为什么那么执着于自己的意见呢?为什么不去学会放下我执去随顺别人呢?放下自己的意见,将心转过来,去配合上位,配合团体,一起将事情做好不是更好吗?这时候就是对境练心,考验功夫的时候了。会不会被所缘境打倒,就在一念之间。观过不是本事,关键在与有没有勇气放下自我,有没有心量去容纳别人,配合上位。于是在整个的拍戏的过程中,我就以这种心态面对一切的境界,结果对法越来越有体会,戏也越演越好,自己也越来越欢喜。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