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无常观-聪明的一休伏住烦恼的秘诀

益西彭措堪布,无常
一休的故事

  日本高僧一休从小出家,在他九岁时,有一天他的师父出门,他在大殿里坐不住,就找师兄去玩。在方丈室找到了师兄,师兄比他大两岁,正在方丈室里哭。

  一休问:“你为什么哭呀?”

  师兄解释说:“这个柜子里有师父最喜欢的东西,他平时背着我拿出来自己欣赏,就是不让我看。今天师父出门,我实在忍不住,就把柜子打开,看到是个瓷器,我也拿在手里玩一玩,没想到把瓷器摔碎了,这次不得了,我没办法交待了。”

  一休安慰他说:“师兄,你别哭,碎瓷器交给我,就算是我摔的。”

  师兄说:“算是你摔的,我怎么报答你。师父让我看方丈室,给我带馒头,我给你吃。”

  这样馒头就归一休吃,瓶子也算是一休摔的。一休把碎瓶用布包好,放在口袋里。

  师父回来就问:“一休!你在用功吗?”

  一休说:“我在大殿里参禅,非常用心地参一个问题。”

  师父问:“你参什么问题?”

  一休说:“我在参有没有一个不死的人?”

  师父说:“我的傻徒弟,哪有不死的人呢。”

  一休说:“原来是这样啊!人都是要死的,那东西有没有常存的呢?”

  师父说:“东西也一样啊,无情的东西也是无常的,因缘聚了就有,因缘散了就坏。”

  一休说:“这样的话,我们心爱的东西坏了,我们是不是也不该伤心呢?”

  师父说:“对呀!自己心爱的东西,因缘散了就没有了,伤心有什么用呢?时间因缘到了就要坏掉,没有办法挽回。”

  一休说:“这儿就有一个缘散就坏了的东西。”

  一休把口袋里的碎瓷片交给师父。师父也就一笑了之,没有发脾气。

  我们要知道,好的故事里面都有一个道理、一种规律在里面,有智慧的人单单听故事,就会明白人生。其实,故事里的道理,你能发现把它提取出来,时时去用那一点,就成了修法。很多人一生的修行得力于几句话,或者由几件事的启发让他受益终生。相反只是听听觉得好玩,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这个故事显示了如理作意和心态的关系,证明作意无常确实能伏住烦恼。


  一休的师父见到心爱的瓷器打碎了,不仅不生气,反而一笑了之,推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他的心正缘在无常上。他当时的心理活动是:东西是缘起生的,缘散了就会坏,到坏时,伤心也起不到任何作用。这个无常想刚好和贪著的心态相反,所以他见到瓷器碎了时,即使想生气也不可能,因为非理作意没有现前,因缘不聚合是不可能生烦恼的,就像三只脚的架子,缺一只脚就立不起来一样。

  再观察:师父为什么会安住在无常想当中呢?这是他不知不觉中被一休转了,聪明的一休很懂得转心的方法,他两三下就把师父的心带到无常的关键点上,在这个点上是很安全的,是看得开、放得下的。这时候,一休再拿出瓷器的碎片来,就不会爆发无明火。因为师父自己心里承认这是要坏的,坏了伤心也没有用,他很承许这一点,就生不起烦恼。如果心没到这个点,一见宝贝坏了,只是想到“价值连城的宝贝,工艺这样精巧,好好地放在那里,你把它摔碎了……”这一想,心就会贪执、不愿意它失去,当然会伤心,可能一天都吃不下饭。

  故事里,一休和师父在一问一答之间,就转变了心态。我们怎么把它转换成内心的修行呢?这就要把一休和师父都变成自己,都归到自己身上,就有受用。一休劝师父,就是启发我们用智慧自己引导自己的心。一休能把师父引到无常想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劝导自心。

  就是自问自心:有没有不坏的东西?

  自己答:没有!因缘一散,就自然坏灭了。

  又问自己:坏了,伤心有没有用?

  自己答:伤心没有作用,伤心不可能让坏灭的法复活。无常本来是有为法的法性,连佛都没有力量让有为法常住。

  常常叩问自己就会起作用。这就是在演示一种方法,知道了之后处处可以运用。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