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菩提心的类别 菩提心的类别总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1> 世俗菩提心,也叫相似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修习愿菩提心必须先修出离心,因为如果没有发起自己解脱轮回之心,就不可能发起帮助其他一切众生解脱轮回之心。 元音上师1998年在美国的开示中,提到“佛心中心法十种行愿”时说:“学心中心法最重要的就是法本讲到的十种行愿,我们借助十种行愿,才有资格修心中心法”,同修们可仔细阅读十种行愿,并经常读诵之。②十大行愿: 一、佛佛具信,法法无碍,清净僧众等视如师; 二、持戒不缺,摄心常定,诸法空相,平等无著; 三、慈心众生,励行戒杀,视众生如己,不忍食其肉; 四、人有所求,等心施舍,温和谦下,骄慢不生; 五 、不违本愿,常利自他,不自称赞,不见他过; 六、贫富贵贱,性本不二,口常软语,令生欢喜,心意质直,远离谄媚,随顺人情,善转俗谛; 七、佛说教诫,体会力行,护持佛法,如护己命,救护众生,而不望报,众生骄慢,亦不退心; 八、不轻正法,不使他轻,不谤三宝,不令他谤,有轻谤者,善言开解,令其信入,不堕邪网; 九、常护正念,不亏暗室,胜行坚固,不厌疲劳,发弘誓愿,摄心不退,常住大乘,破除邪见; 十、所修本法,一一遍持,清净密印,莫污染结,须为自利利他而修,不因名闻利养而用。 王骧陆师公在《乙亥讲演录》之《心中心法修持法要》中开示道:“凡初学人,修最广大殊胜圆满具足心中心大法,不发广大心,实不能与之相应,兹简单标明十款如下: 一、于法当生净信心,所谓正信,信愈坚,则中途自无退转。 二、发平等心,上至佛,下至众生,一律平等,对于不修法者或慢法者,勿生骄慢嗔恨,莫自赞,莫见他过。 三、所持契印,莫非时结,莫不净用,莫为名闻利养而用法。 四、莫自轻法而妄传,莫轻他法而起谤,先断己谤,莫使他谤,使他谤即同我谤,有分门户之见,非佛弟子。 五、持戒不缺,常摄在定,修不杀戒及诸善行。 六、敬佛敬师,并敬善知识,对同参者,勿生嫉忌邪见。 七、时时发广大心,以救度群生为旨。 八、志信坚固,不辞劳疲。 九、修六度以对治一切病执,所谓以布施对治悭吝,以持戒对治贪染,以忍辱对治嗔恶,以精进对治懈怠,以禅定对治散乱,以般若对治不觉。 十、专求通慧,先破无明,勿妄求神通。 以上十条,每日看一遍,提醒一次,使心不放逸”,同修们可参阅之。 各位同修注意,六印中前三印都是修菩提心的,第一印是菩提心印,第二印是菩提心成就印,第三印是正授菩提印,第四印才是如来母印。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通陀罗尼》中说第一印为诸契之王,十方诸佛,从此而生;若持诸法,先以此契为首;不得此契,诸法无主,纵有成就,所有身心,亦不决定,诸神不卫,所作诸法,所诸障难。 各位同修可以仔细阅读《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通陀罗尼》中对此三印的解释。经中所讲的此三印诸多不可思议之功用能否起作用,关键还是要看行者修习菩提心的深浅程度而定。 我们应当知道,迈进大乘菩萨道的唯一关口是菩提心,佛陀的闻法弟子中无菩提心者不能继承佛陀的事业,无资格获得佛子(菩萨)的称号,而若有菩提心,虽不具备其它功德,也可以继承佛陀的事业,得人天之众的尊敬,诸佛也将其视为爱子而加以护持。 寂天大师说:经过数劫深思而熟虑,诸佛共认此法最有利。 省庵大师所作的《劝发菩提心文》中写道: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且如此,何况未发呢?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总之,发菩提心 是成佛之因, 是大乘法的核心, 是清除世间出世间一切弊病的如意珍宝, 是消除众生心中烦躁的清凉甘露, 是根治贪瞋心病的灵丹妙药, 是背负利益众生之重任而不疲劳、不泄气,勇往直前的象王, 是平等对待一切众生、赋予众生幸福快乐、拔除众生痛苦、不同于其他情义的大情大义。 行菩提心包括六度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等万行。后面再详细讲。 2 >胜义菩提心 元音上师在《法身报身化身》的开示中这样讲到:“我们证到本性以后,大悲心就油然而生了。发起大愿,广度众生。这个大悲是从大智中生出来的。没有大智慧生不出大悲心”。小智生小悲,大智生大悲。 藏密把本性叫做胜义菩提心,胜义是指真空,菩提心是指妙有。真空妙有不二。所以叫做胜义菩提心。 有些心密弟子修出了一些境界,便觉得自己证悟了,也没有明眼人给印证,这样是不行的。 你的大悲心是否油然而生了呢?如果你的大悲心还没有自然生起,那么你肯定还没有证悟。 诸多大乘的经论告诉我们:对于初发心的菩萨来说,智慧与大悲二者同等重要,任何一者都不能偏废,所以一切的修行都是围绕修习智慧、积聚福慧二资粮而展开。在实际的修行中两者互资互助,以大悲积累福资粮有助于生起智慧,而闻思修习空性智慧则能够更好地修福。当胜义菩提心修证现前时(作者注:即明心见性时),便见智悲原为一体,本不可分,此时便能真正做到智慧与大悲双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