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舍利弗回来的时候,他的住处被六群比丘占了,精舍里面所有住的地方都满了。如果照我们来讲,会很不高兴的——这本来是自己的床位,被六群比丘住了。他没有不高兴,舍利弗独自一个人,在树下静坐、打坐,风餐露宿,然后慢慢引起了生病、咳嗽,释迦牟尼佛知道这个事情以后就召集所有的比丘,为他们讲法,讲什么法呢?讲了一个故事,猴子、大象、小鸟,这样子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说,有一天,大象、小鸟、猴子,他们一起出去游玩,他们三个动物在说话、讨论、,问候啊,就引起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他们三个都说,谁的年龄大谁应该走在前面——年纪大的走前面,年纪小的走后面。大象就说我从小的时候,这颗大树和我一样高,现在这颗大树已经非常高、非常高了,就说明我这个岁数大;猴子就说,我小孩的时候,这颗大树才刚刚发芽;那个小鸟说,这颗种子呢,就是过去我在森林里面吃了水果然后叨过来的,丢在这里,长成今天的大树。这样子呢,大象、猴子就说,小鸟伯伯,确实你的岁数最大,你应该走在前面领导我们,所以呢,猴子就骑在大象的背上,小鸟就骑在猴子的头上,然后他们一起非常快乐地去游玩。那么旁边的其他的动物啊,其他的人啊,看到后也觉得很奇怪。释迦牟尼佛说,禽兽,它也是有伦理的,他也知道尊重长辈。他说怎么我们僧团的比丘,连禽兽都不如呢?我们的佛弟子,连动物都不如呢? 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个比喻,使僧团当中的那些六群比丘们,感到非常惭愧,就是他不知道去用功修行,只知道占小便宜,只知道来争论到底谁的资历老,到底谁学佛法的时间比较长,到底谁比较高,谁比较低……这本身就是不对的,这没有意义的,是与道相违背的。所以六和敬的僧团,他的表现,是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能够体现的,他是一个表率的作用,他所有的行为是符合规范的。这种规范,不是说我自己认为说自己的行为是符合戒律的,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佛法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团体的行为;整个团体是不是依法办事了;整个团体是不是根据法在走了;根据法存在的,根据佛法在发展。而不是说你自己认为佛法应该怎么样子,他认为佛法应该怎么样子,另外一个人认为佛法应该怎么样子,这是错的。如果你佛法确实学得很好,那么你在僧团当中,就有责任去帮助后学的人、初学的人,让他去进步;你就有责任去帮助那些走邪道的人,把他们拉回来,这才能显示出有智慧的,才能够说明是代佛扬化、助佛弘化,才是佛的弟子,才是符合善知识的心愿。所以呢,舍利弗非常的了不起呢。如果从依师法上面来讲,他真正是能够按照佛陀的意愿来办事。 舍利弗的老朋友目犍连,在有一次弘法的途中,被裸行外道害死了。那个时候,释伽牟尼佛也知道,自己三个月以后,将要入灭了、要涅槃。舍利弗他也知道,有神通,他就跪在释伽牟尼佛的面前,他说自己不愿意看到佛陀入灭的情景,如果佛陀入灭了,自己会非常的难过悲哀,所以他自己就决定,比释伽牟尼佛早灭度,他一直在请求,最后得到佛陀的允许——舍利弗比释迦牟尼佛还更早灭度,舍利弗灭度七天以后他所有的衣、钵等等,他的舍利啊,都建成宝塔,供以后的人朝拜。我们这次去印度,也看到了舍利弗、目犍连入涅槃以后所建起来的塔、墓。 我们从舍利弗的这个故事上,应该得到启示,应该得到启发。什么启示呢?启发什么呢?就是我们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究竟我们是为了什么呢?为了什么我们大家要来到寺院里头,我们这么多人,究竟我们要怎么样把他组织起来呢?有序地组织起来,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来学习佛法,而不是说,我们这些人在同一个道场当中学法,然后呢?来论高低了,来比长短了,来比一比,到底谁更有能力啊,谁更有学问啊,谁更会办事啊……用一种世间的心态,都是不对的了。 我们在道场当中,我们都是替三宝做事,替师长做事的,不是自己给自己做事的,这个地方,不是自己给自己做事的地方,自己给自己做事,你自己的业跟共业不融合。不是说听不听谁的问题,不是说,如法不如法的问题,是不符合共业了,不符合整个业的走向,就不相应了。怎么我们这么多人,就是你一个人如法,其他所有的人都不如法呢?这是很大的问题——这肯定如法了,他不如法,怎么能够有这么大的效果呢?我们这么多人,能够从那么远的地方,不畏严寒,一次又一次来到这里,条件如此的简陋,我们法师也没很好地款待大家、招待大家、帮助大家,但是大家的学法的热情依然有增无减,在这边长住的义工,更是如此了,一直在这边护持。如果在佛法上面没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是不容易坚持得下去的。因为我们只有真正得到佛法的快乐,才不会去追逐世间上面的五欲的快乐,他们两头绝对只能有一头,不可能说既要有佛法的快乐,又会有五欲的快乐,这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同五欲相应就远离佛法;如果同佛法相应,就远离了世间的五欲,这是不一样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