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社会福祉与佛教慈善(10)

三是以稳定持久的心广作布施。真正要做利益别人的事情,最简单而又可靠的动机莫过于就是发现别人需要它。需要的层次或有不同,但都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当年毛泽东主席曾评价雷锋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

三是以稳定持久的心广作布施。真正要做利益别人的事情,最简单而又可靠的动机莫过于就是发现别人需要它。需要的层次或有不同,但都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当年毛泽东主席曾评价雷锋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当内心想的是广大群众的需要,就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人们去做一些事情,而且越做内心越踏实,越做内心越笃定。这也是一个人的作为能给予他的最重要的回馈:当下就能体验到生命的价值感。至于受施人的回报、社会的肯定,那些都是其次的事情,甚至无关紧要。但为了倡导一种正当的回馈感恩的社会风气,对于这些回报和肯定也应恰当处理。任何一种行为要想产生深远的影响力,取决于行为背后动机的纯净程度。若是完全出于无私而又博大的爱心,那么任何一个举动便具有永恒的意义。一个具有深厚信仰的人,可以近似地做到这一点。但信仰的建立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持久的坚持才有可能。这样的过程通常是:在一种正确的观念指导下,不断地去行动,从而培养成习惯;在良好的习惯推动下,不断地去累积,从而形成传统;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传统便形成了文化;将文化的内涵进行升华,便近似成了一种信仰。如果一个人能生活在有信仰的氛围里,那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他的生命将有机会得到历史沉淀的净化,也因此更容易成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崇高道德和精神追求的人。无疑,这样的人是幸福的,而且能最大程度地给周围的人带来幸福。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来源于坚持,坚持“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样做就是在成就自己的精进。精进并不一定是指争分夺秒地做很多事情,而是首先知道哪些是好的事情应该去做,哪些是不好的事情不应该去做。知道以后也不一定一下子做很多,更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勉强去做,而是力所能及地坚持去做,一次哪怕做一点点,做一点点就净化自己的内心一点点。

四是以内敛恬淡的心对待布施。若能按照以上几个方面勤作布施,当能累积丰厚福德资粮,正所谓己施于人而己愈有。也就是说,若能真心行善于大众,社会所给予的回馈一定不薄,甚至是超乎想象的丰厚。这样的回馈,或为财利,或为名位……。尽管这并非当初的目的,然而当它们来临的时候,如何对待它们,也非常重要。若能正确对待,回馈就可以成为利生事业的增上缘;若不能正确对待,就可能成为它们的奴隶,从而背离了当初的发心。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处顺境而不生骄慢,处逆境而不生怨恨,持守淡泊宁静的心态,方能显明高远的志向。这实际上就是在成就静虑。静虑并非消极厌世、无所作为,而是心处红尘而不为所染,身处闹市而不为所动,时时刻刻都能守护好那片清净、安定的心灵家园。

五是以深远的智慧洞察世间。既能广行布施,又能持守恬淡,则观照世间真相的智慧容易生起。智慧能起,则无明烦恼易消,一切痛苦根源易断。这也是一切作为的根本目的,是佛法不共一切世间法的根本所在。随着智慧的增长,对宇宙人生愈有真切的洞察,对众生苦难愈有深切的体会,推动帮助众生的心便愈加强烈。如是福德、智慧二资粮辗转增上,渐趋圆满,以至于成就完人,乃至佛果。

另外,就初修的人来说,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慈善、奉行布施,应依着业果缘起法则进行取舍抉择,以便让自他得到切实的利益和更大的安乐,并且持久稳步增上。

首先是布施对象的选择。在现实的财物、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总是以选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或者那些对自己最有恩或最值得敬重的人为主。第一类为贫穷或遭难的困苦之人,让人见了自然生悲悯心,而愿意帮助他们,通常称为悲田;第二类为养育自己的父母以及教诲自己的师长,他们对自己恩德重大,每每让人想起便生感恩之情,而愿意奉养他们,通常称为恩田;第三类为佛、法、僧三宝,为了利益无边有情而成就了或努力成就无量的功德,每每让人念起便生仰慕敬重之心,而愿意供养他们,通常称为敬田。对这三类对象做布施或供养,如同在肥沃的田地里播种,都能累积丰厚的福德资粮,因此称为福田。人们常常会有一种疑问,认为这样选择是不是有点功利化了?这样的疑问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佛法告诉我们究竟的道理是众生平等,因此在做布施和供养时不应该有这样的分别心。的确,在佛菩萨的境界里,一切有情都如同自己的母亲或者像佛一样,因此他们在利益帮助众生的时候,就好像在利益帮助自己的母亲或恭敬佛陀一样真切。如果我们也有这样的境界,也就无所谓分别了,因为面对任何一个生命,就像面对自己的母亲,就像面对佛。能这样做布施或供养,当然能累积无边的福德资粮,这样一来一切众生都变成自己的福田了。学大乘佛法的人一般都会向往这样的境界,也自然希望能有最快的途径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就要先从布施那些真实能引发自己悲悯心的穷苦人开始做起,从那些能真实地引发自己感恩心和敬重心的父母师长和三宝开始做起,这不是很合情合理的吗?

其次是布施心态的安立。在其它布施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因为布施时心态安立不同,结果会有较大的差异。这就牵涉到业果的核心,即造业的意乐,它决定着造业的方向和所造业的轻重。施予别人,哪怕是对方所需要的,如果心态安立错误了,例如“嗟来之食”,就不能真正称为善业。因此,在做布施或供养时,内心动机的安立是很重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刚开始选三类福田作为布施或供养的对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面对这些福田的时候,内心的动机会比较清净一些,做过之后也不容易反悔或瞋恨。当确立造业方向以后,动机本身安立的深广程度不同,决定了造业的轻重。在所有善良的动机中,以和空性相应的胜义菩提心最为可贵;在所有不善的动机中,以瞋恨大乘的菩萨为最大。但就我们普通的大众而言,不太可能一下发起胜义的菩提心,但我们却可以造作出一个菩提心出来:在帮助任何一个人的时候,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人,内心所想的是一切有情;在解决他痛苦的时候,也不只是解决他眼前的痛苦,而是发愿帮助他离开一切痛苦,得到一切快乐。为了将来不至于对大乘的菩萨瞋恨,我们现在就要从善待周围的人开始,练习不再发火、不再怨恨,取而代之的是那颗包容的心、恭敬的心和慈悲的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