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法师:出离心、菩提心、修心八颂(7)

把自己看得比较优越、把别人看得比较低贱的傲慢心理,是发展利他态度(尊敬别人和看重别人)的主要障碍。因此,我们必须依赖对治傲慢的良药,不管你是跟谁在一起,都要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还低贱。如果你的态度谦逊,

  把自己看得比较优越、把别人看得比较低贱的傲慢心理,是发展利他态度(尊敬别人和看重别人)的主要障碍。因此,我们必须依赖对治傲慢的良药,不管你是跟谁在一起,都要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还低贱。如果你的态度谦逊,你的善良品质就可以增加;反之,如果你傲慢自大,就永远不会快乐。你会变得嫉妒别人,嗔怒别人,因此会产生不愉快的气氛,社会的不快乐就随著增加。
 由于错误的理由,我们对自己感到骄傲,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反之,我们可以藉著思惟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来对治骄傲。譬如,就以这只嗡嗡叫飞舞在我四周的苍蝇为例吧!从某个角度而言,我是人,我是比丘,当然比这只小苍蝇还重要。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毫无疑问的,这只弱小低等的苍蝇,一直被业障所牵引,无法从事宗教修持,但也不会凭藉精密的技巧而造恶业。另一方面,我是人,我拥有人的一切潜能和精密的心,却可能会误用我的能力。我自命为修行人,自命为比丘,自命为人,自命为发愿利他的修行人,如果误用了我的能力,就比苍蝇差多了。如此思考,自然会有所帮助。
不过,为了对治骄傲而对自己采取谦卑的观点,并不表示你必须接受修行错误者的影响。对于这些人,有必要加以阻止和回答;然而,即使要对某个人采取强烈的反应,也必须出之以尊敬的态度。

3.一切行动要观心
  每当烦恼生起时
  自他两皆受伤害
  坚定面对求改变
  当你在修习这么一种良好的利他态度时,如果你让烦恼自由发展,就会产生问题,因为嗔怒、骄傲等等都是发展利他心理的障碍。因此,你不可以任其滋长,却必须依赖它对治良药,立刻加以抑制。诚如我前面所说,嗔怒、骄傲、竞争的心态等等,都是我们真正的敌人。我们的战场并不在外面,而是在里面。
  因为没有人不曾对别人发怒过,我们可以凭藉自己的经验而知道嗔怒不能产生快乐。谁能够在嗔怒的态度下保持快乐?医生治疗嗔怒的处方是什么?谁说发怒可以使你更快乐?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让这些烦恼有机会生起。虽然没有人会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如果我们受制于嗔怒的影响,就会动气到想自杀。
  认出了各式各样的烦恼之后,即使是最微细的烦恼生起时,也不可以这么认为:“这可能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它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就好像房子开始燃起小火一样。XZang有句谚语说:“不要结交‘可能不会有问题’的朋友。”因为这是危险的事。
 一旦你开始生起烦恼时,你就必须想起相反的品质,利用理性产生相反的态度。譬如,当你开始生起欲望时,就要做不净观,或在你的心中做身观想或受观想。当你发脾气时,就要培养爱心;当你生起骄傲时,就要想起十二因缘或各种缘起法。对治这些心态的基本药方是空性智慧,将于最后一偈讨论。
  在烦恼生起的当下,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对症下药,在它增强之前完全加以克制。不过,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至少要把你的心从烦恼移开——出外散散步,或观出入息。
  生起烦恼又有什么不好呢?心一旦受到烦恼的影响时,你不仅在当下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还会招来身和口的恶业,将来必会产生痛苦。譬如,嗔怒会使语言粗暴,最后变成暴力的行为,使别人受到伤害。这些行动会在心中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将来就会产生痛苦。

因此有一句话说:“如果你想知道过去你做了些什么,看看你现在的身体就知道;如果你想知道未来你会发生什么事,看看现在你的心在做什么就知道。”佛教的业报理论认为,我们目前的正报和依报,都是过去的业所形成;我们未来的苦乐则掌握在我们当下的手中。因为我们只要乐不要苦,因为善业会生乐而恶业会生苦,我们必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然你不可能在几天之内就完全止恶行善,但你必须慢慢习惯于止恶行善,把修行推到更高的境界。

4.愿珍惜恶性众生
  及重罪苦逼众生
  一如难遇珍贵宝
  我今有幸皆得遇
当你遇到品格不好的人、患有特别重病或其他问题的人,你绝对不可以忽视他们,也不可以在你和他们之间产生距离,觉得他们是外国人;相反的,你应该产生一种特别强烈的同理心,珍惜他们,疼爱他们。在过去的XZang,修这种心的人,负起照顾麻疯病人的任务,很像今日的基督教教士。因为在照顾这些人的时候,才可以培养利他的心,作为开悟的资粮,同时也是忍辱的修持,自愿承担种种痛苦,与他们接触,就好像发现宝物一般。

5.当别人出于嫉妒
   羞辱詈骂亏待我
  一切损失我承担
  胜利全皆送给他
  如果有人莫名其妙、毫无理由地侮辱你,而你强烈地反应,即使在世间法上没有错,仍然与为求开悟而发的利他心不相应。除非有特殊目的,否则强烈反应是不对的。如果有人因为嫉妒或不喜欢你而臭骂你或甚至打你,你不应该以牙还牙,反而要承担挫败,允许别人享受胜利。这种作法不切实际吗?这种修持方法确实很难做到,但对于一心想发起利他心的人而言,却必须做到。
  这并不表示在佛教中,你只能时时刻刻吃亏,故意寻找苦日子过。这种修持的目的,在于吃小亏而获大成就,你不可以怀有任何怨恨,却要以慈悲的动机,做强烈的反应。
  譬如,在菩萨戒的四十六轻戒中,有一条戒是要对做错事的人,做合宜的回应和阻止。如果有人正在做某件坏事,确实有必要加以阻止。释迦牟尼佛在他的前世中,曾经示现为慈悲的船长。在他的船上有五百位商人,其中有一位被认为阴谋杀害其他的四百九十九位,以攫取所有财物。船长尝试很多次劝他不要做这种坏勾当,但都无效。船长对四百九十九位有生命之虞的商人满怀慈悲,亟想拯救他们,他也对那位谋杀者满怀慈悲,深恐他因而造了极重恶业。因此,既然无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