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居士佛教探究

济群法师,居士佛教

                济 群 法师
  内容提要:居士佛教思想的产生、提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年来再次被提出,并在海峡两岸学界、教界引起争议。他们多以欧阳竟无的《支那内学院院训释·释师训·辟谬》及印顺导师的《建设在家佛教方针》为理论依据,提出居士也是僧伽,也能和僧伽一样平等的住持佛法。本文重点批驳《支那内学院院训释·释师训·辟谬》,揭示印老《建设在家佛教方针》的主要思想,明确居士在佛教中的身份地位,以及在家众与出家众的合理关系。
  关键词:居士;居士佛教;僧伽;欧阳竟无;印顺导师
 ----------------------------------------------------------
  近几年来,教界、学界出现的有关“居士佛教”的讨论,可能因为在家众在佛教中的身份地位千古以来早有定论了,因此,一直没能引起我的重视。2001年春季,我为戒幢佛学研究所学员开设了《戒律学纲要》的课程,在指导学习“在家众律仪”这一部分内容时,想起了“居士佛教”问题。于是用心查阅了有关“居士佛教”的资料,并进行了一番思考,发现这的确是一个不可小看的问题。尽管“居士佛教”的提倡,在目前的佛教界,其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为住持佛法的僧宝有责任纠正它。所以我现在把近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整理出来,供教界、学界参考。
             一、对“居士”概念的考察 
  梵语grha-pati,巴利语gaha-pati。音译迦罗越、伽罗越。意译长者、家主、家长。在佛陀时代是指吠舍种姓阶级的豪富者,或指在家的有德有道之士。如《长阿含经》卷二十二记载:
  由此因缘,世间有婆罗门种,彼众生中,习种种业,以自营生,因是故,世间有居士种。彼众生中习诸技艺,以是生活,因是世间有首陀罗种。世间先有此释种出已,然后有沙门种。刹利种中,有人自思惟,世间恩爱,污秽不净,何是贪著也!于是舍家,剃除须发,法服求道;我是沙门,我是沙门。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中,有人自思惟,世间恩爱,污秽不净,何是贪著!于是舍家,剃除须发,法服求道:我是沙门,我是沙门。有刹利众中,有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行不善已,身坏命中,一向受苦。或婆罗门、居士、首陀罗,有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行不善已,身坏命终,一向受苦。刹利种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身坏命终,一向受乐。婆罗门,居士,首陀罗,身行善,口行善,身坏命终,一向受乐(1)
  在这段经文中,居士成了吠舍种姓的代名词。因为吠舍种姓的主要职业是经商,经济地位较高,自然而然地,居士就与财富联系在一起了。
  到了大乘佛教的经典中,“居士”的含义有了变化。《大智度论》卷九十八云:“居士真是居舍之士,非四姓中居士。”(2)居舍是在家的意思,相对出家僧伽而言。居士在这里的内涵要广泛多了。《维摩义记》卷一称:“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3)居士在这里的内涵指有钱或有道的人。《维摩经略疏》卷三云:“外国居财一亿称下居士,乃至百亿名上居士。此土居家德素亦名居士。”(4)僧肇《注维摩诘经》卷二:“若在居士,居士中尊”,并引鸠摩罗什说:“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5)这两条都是以有财阶层为居士。在大乘经典中,居士有白衣平民之义,与种姓无关。居士不仅在有财,更在有德。
  在中国,居士一词早已有之。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居士”条引证:
  辍耕录曰:“今人多以居士自号。考之六经,惟礼记有居士锦带。注,谓道艺处士也。吴曾能改斋漫录曰:‘居士之号,起于商周之时’。韩非子书曰:‘太公封于齐,东海上有居士狂矞华士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而食之,掘而饮之云云。则居士之由来久矣。’魏志管宁传曰:’胡居士贤者也。’南史曰:‘阮孝绪屏居一室,家人莫得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到洽筑室岩阿,幽居积岁,时人号曰居士。虞寄居闽中,知刺史陈宝应有异志。恐祸及,乃着居士服,居东山寺。’魏书曰:‘卢景裕不仕,贞素自得,人号居士。’”
  可见,在佛教传入之前的中国文化中,原本就有居士一词,有道德高尚、隐居不仕之意。当佛教传入时,自然用居士与“伽罗越”一词相对应以表诠其义。这也是佛教与中土文化的自然融合。
  随着佛教的不断中国化,居士一词渐渐成了在家佛教信徒常用的称呼了。不过中国传统的文人墨客也喜欢以居士一词作为他们的雅号,自号某某居士,如六一居士、易安居士等,这与信佛是没有必然关系的。
  综上所述,居士一词在印度是指四种姓中吠舍阶级,或有财有德者;居士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指隐逸之士,这似乎都和学佛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过,居士既然是在家有财或有德之士,用这样的一个美称去称呼想必谁也不会介意,加以学佛之人总要比一般人品行好,这样一来,居士一词自然成了在家学佛者的称呼了。
  显然,从居士一词含义来看,称居士为僧伽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对“居士佛教”史的考察
  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居士之说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伴随着佛教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但所谓“居士佛教”之说则是近现代中国的事。
  关于“居士佛教”的提出,最早是台湾的斋教。斋教为明代中叶的“罗祖无为教”的支流,是新兴的民间教派,由通俗佛教改革而成,自认是无上的正宗佛法。由于官方对民间教派的管制及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来台斋教多以拜佛为主,自称在家佛教。在台的老官斋佛教大多膜拜观世音及释迦牟尼,持诵佛教经典如《金刚经》、《阿弥陀经》、《心经》等。在形式上颇接近佛教,又以持斋为主,故该教坚称其为“释教”。因不剃发与不着法衣,故又自称为在家佛教或“居士佛教”。(6)
  时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杨仁山、欧阳渐两位大居士,俨然以居士住持佛法的姿态出现于中国的社会舞台。杨文会在《等不等观杂录》中有他与弟子乃至一般佛教徒的往返书信,他常以一种宗教指导者的口吻说话,即便是对出家众也是如此。他以居士之身,于光绪32年开办“祗洹精舍”于南京,招生不拘僧俗,成一时之大观。又首创“金陵刻经处”,利用海内外各种关系,通过各种渠道刻印、流通佛典。杨仁山的高徒欧阳渐,继承了乃师之事业,创立“支那内学院”,这是民国初年最重要的佛教学术机构之一。欧阳渐撰写《支那内学院院训释》反对出家众为核心,出家众住持佛教的传统思想,提出居士也是僧伽,可以和僧伽同样住持佛教。欧阳居士的思想为“居士佛教”的提倡者,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