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书信集 壹、书信篇( 1-10章)(5)

我早晚都在盼望着,所有的人,在有生之年,早日完成人生之目的。诚然事关佛缘,但此素怀,无时或止。 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四日 七、观经九品 一息不来,即入报土, 日日在弥陀光明中, 无异处处在弥陀光明土。 《观经

我早晚都在盼望着,所有的人,在有生之年,早日完成人生之目的。诚然事关佛缘,但此素怀,无时或止。

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四日


七、观经九品
 

一息不来,即入报土,
日日在弥陀光明中,
无异处处在弥陀光明土。

《观经》九品与《大经》三辈,仅是开合之异,本质是同,皆是诸善万行(含念佛)之自力回向往生,生处谓之化土。九品见佛之迟速与胎宫之五百岁,都是大概地表示时间性之长短,无一定的时限。九品亦是大分类,论品应是无量品,随其业因之大小胜劣,所见之佛身亦大小胜劣,所住之处亦大小胜劣,数有限量,相有定相,与报土之相即无相、无相即相、容融无碍之妙境不同。

至于「同处异处」之说,古来多主「同处」,然有「同处异质」、「同处异见」之二解:

同处异质:同时同处存在,但实质相异,真实报土是酬报弥陀十八愿所成就之广略相入无碍之妙土;而方便化土是十九愿之人,其所修之业因乃是有相,依其相所成就,故广略不融,数有限量,相有定相之土。

同处异见:化土行者,在报土中不知报土,在近以为远,一相二见,故成二土,皆是机感所使然。

若全凭佛愿之往生,则无品位高下之异,一味无别,无量光明土。所谓:「清净报土,不言品位阶次,一念须臾顷,……」

信心欢喜,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光明摄取,始终不舍;一息不来,即入报土。日日在弥陀光明中,无异处在弥陀光明土。

报、化二土乃依《大经》所分,天台四土乃圣道门之人自力修行自力证果之阶次。若欲和会,则常寂光属极乐之「真」实报土,故谓之「横超」,余属化土。故《大经》言:「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往生论》言:「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

研习此法,目前只能从书上阅读,磁带上听闻,并思惟机法二种之义。早晚课诵极简单,唯以诵经(《小经》或《大经》)、念佛、回向(净土宗丛书后面版权页的回向偈)。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八、道心悟性
 

《大经》言:
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
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道心坚,悟性高;广读经论,博识经义;思惟敏捷,辩才无碍。可知宿昔为佛教中人,未来是法门龙象。良可赞叹,实可同庆。尤其慧眼见真,能于诸法门中,专重净土;于净土门中,独尊善导。可谓不只三四五佛,已于无量佛所,植此宿善。《大经》言:

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
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善导大师云:

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则生欢喜。

此法宜以平浅语言敷演,必要时再引用经文为证;或以某段经文为主题,而作浅白之解释,但令人易闻易晓易信便可。因为此法是易行道、易往之教,现生正定聚,往生即成佛。不选择僧俗贤愚善恶,一味平等,绝无条件,主动来救。此法虽极玄妙,亦极平常;横说竖说,但欲令人知其要处,否则玄则玄矣,于己未涉。

此法顺序而言,应先辨明圣净差别:

圣道门是「修行」之教。

净土门是「救度」之教:弥陀已成就二种回向,赐与众生,众生信受之,当下获得「往生」、「成佛」、「度生」之身份;虽尚无此能力,然如太子诞生,长大必继王位;信者皆是佛子,往生即证佛果。

《大经》言:「咸同一类,形无异状;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异译亦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又言:「说经行道皆如佛。」

信受弥陀救度之人,不假修持之造作,日常生活,唯任运称名便可。《大经》言「乃至一念」(短在一念);又言:「乃至十念」(长在一生)。《小经》言:「若一日乃至若七日。」此等经文皆谓:闻说阿弥陀佛,信心发起之时开始,一生之间,唯执持名号之称名念佛。此之称名,亦是无造作,所谓「念佛以无义为义」。亦即「僧俗善恶不选择,时处诸缘无拘碍」。

○○纯金朴玉,僧之豪杰,法之干城。其智慧学识,非净可及。若能潜心专研善导教法,切磋琢磨,则将见其广长舌相遍覆神州,以至全球矣。

 


九、救度是佛
 

信佛救度之人,外亦不现贤善精进相,
以知自己是罪恶凡夫,
既无至诚真实心,亦无清净不染心,
毫无自力,一切皆任佛力。

所询问「在」或许是「有」之误,而「花」应是「华」之讹,净亦以为然;只因原本(续藏)是此字,故虽觉有误,亦不敢更改,除非有最初原本的依据。经典自古代代抄写相传,难免脱句讹字,所谓「字经三写,乌焉为马」,遇此情形,宜上下文反复推敲,取其义,不依其文,以免「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孔子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经、系辞)孟子亦言:「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造罪是人,救度是佛。」既信佛力,自知其罪甚深,除地狱外,无栖身处;除净土外,无得救法。在信受间,自知应忏悔而无忏悔心,应惭愧而无惭愧心,其罪恶实不可形容,如是之人,佛德薰心,心多柔软,常仰念佛恩,欲以现生行「还相回向」之普贤行,而深感心余力绌;如是之人,欲善而不能,何况故意为恶,以恶为庄严?断无此理。若其藉口弥陀慈悲救度而放浪形骸,则可知其未深深体会机法两种深信,非真实信者,未蒙佛恩,故其言行无佛德之薰习。

信佛救度之人,外亦不现贤善精进相,以知自己是罪恶凡夫,既无至诚真实心,亦无清净不染心,毫无自力,一切皆任佛力(不断烦恼得涅槃)。外若现贤善精进相,则是内外不相应。

虽然如此,其行事为人,对己有良心,对人有爱心;念念常思己过,言谈不论人非。能宽谅他人不计较,因知自己亦蒙弥陀之大宽谅故;能布施他人不悭吝,因知自己亦蒙弥陀之大布施故。(实则深知自己罪深恶极,无宽谅他人之资格,故亦无所谓行忍辱之感。)而于父母周遭之人,有感恩心,以有此身此境,方获信心,得脱三界故。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