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法师文库 > 上人 >

上人书信集 壹、书信篇(11-20章)(3)

家师上人曾言:「出家人有三关:名关、利关、色关,一关比一关困难,所以必须避免男女相处的讥嫌,万一不能,则应知守大体、有分寸。」家师的语重心长,如同佛陀殷谨的垂诫,亦如亲鸾上人敏锐地对于爱欲广海、名利

家师上人曾言:「出家人有三关:名关、利关、色关,一关比一关困难,所以必须避免男女相处的讥嫌,万一不能,则应知守大体、有分寸。」家师的语重心长,如同佛陀殷谨的垂诫,亦如亲鸾上人敏锐地对于爱欲广海、名利大山的可悲、可耻、可伤。事情不生于发生之时,乃由微而着,是故君子防微杜渐,必慎其独;而学道之人见机而作,知非即舍。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此信充满逆耳之言,然净爱护仁者之心,与之恰成正比。何况我们同为男众,同入佛门,同信净土;同念一佛尊号,同蒙一光摄护,同托一莲化生;将见前生者导后,后生者访前,可谓四海兄弟,同气连枝。尤其净已上了年纪,而仁者正当年轻,将来前途未可限量,故以净土栋梁期之。若能自爱羽毛,则广大信众将蒙其福;倘若不慎有所差池,将是广大信众之失。

古人说:「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慧净与仁者既同是男众,爱护之情甚切,若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则非真友、直友、益友,理不可默故,乃不避忌讳,披肝沥胆,剖诚相见,恺切直陈。然而圣贤之言,神钦鬼伏,人人敬重;净卑贱之人,语无伦次,不可见重于人,但望有益于仁者万一则足矣。顺耳之语容易使人汩没而不知;反而逆耳之言藏着佛恩的悲心。

古德有言:「修道无道友,家中无扫帚。」仁者离开道场,只身在外,上无良师提携,下无道友琢磨,而净忝与仁者长久已来相知相惜,才敢呈上肺腑之言;若是别人,自应噤若寒蝉: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亦如「自己家里人,方说自己家里事」。

世人犹如粪中秽虫,争处不知清净,乐秽不喜清流。我等既为沙门,立身行道,则不可为色所迷,为情所困;应防微杜渐,防患未然,严守讥嫌之戒。

净出家受戒之时,写了一首不像样的诗,自我期勉;文虽拙劣,聊与仁者互参:

前生已种出家缘    世事纷纭不可牵
今日袈裟披上体    来年同佛往西天

一九九八年六月三日


十七、信心决定
 

对佛有信心,对人有爱心,对己有愧心。
获得弥陀大爱,很想爱护他人;
获得弥陀大恕,很想宽恕他人;
获得弥陀大施舍,很想施舍他人。

信心决定就是被弥陀救了,已非娑婆久客,已是极乐圣数。其内容是机法二种深信,此信心是初后不二,初后一贯,相续不断;其位格是机法一体,佛凡一体,摄取不舍,住不退转。故断不至于改信外道邪教,犹如忠犬不认异主,孝子不认贼为父;亦如忠臣蒙王恩宠,常念其王,活在感激王恩中,过着以王为中心的人生生活。故昙鸾祖师言:「夫菩萨归佛: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己,出没必由;知恩报德,理宜先启。」得救的心情如是。

信心决定不只是一时感情的激动欢喜,更是深藏内心的疑佛救度之心(疑心、疑情、无明、二心、暗心、自力心、计度心)被弥陀真实救度之光明所照破,明来暗去,暗心成明心,疑心成信心,二心成一心,自力心成他力心,计度心成随顺心;疑无明不在,此心安稳满足;烦恼愈深,信心愈固,知弥陀为救烦恼故。一生皆活在光明摄取中,过着想佛、念佛的生活。虽三毒不断,五欲常起,然对佛有信心,对人有爱心,对己有愧心。获得弥陀大爱,很想爱护他人;获得弥陀大恕,很想宽恕他人;获得弥陀大施舍,很想施舍他人。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


十八、人生世上
 

信佛救度之人,大安心大满足,
是世上第一幸福者,
黑暗的人生变成彩色的人生,
痛苦的人生变成法喜的人生。

来函敬悉,人生世上,为男为女,美丑智愚,成败苦乐,都是前世因今世果,点滴都是宿业,毫无例外。佛陀开示说: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教的基础是三世因果、善恶报应、六道轮回,所以学佛者要「深信因果」,既是因果就要甘心领受,欢喜承担,所谓「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否则业上加业,永无了时。

学佛之人,其人生观与价值观是跟一般世俗人是完全相反的,苦乐祸福不以世俗现况论,而以能闻佛法、依教奉行论。佛陀说: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应该细细思惟:此生庆幸,得难得之人身,若不得人身,现在已堕三恶道,三恶道之苦,苦不可言,比人间任何苦超过千百万亿倍,所以人生再怎么样地苦,若能想想三恶道,则此苦不苦,反而深觉庆喜,幸得人身,不然就在三恶道了。

又,同样幸得人身,地球上有近六十亿的人口,单单大陆就有十几亿;然而学佛者有几人?可说寥寥无几,而我何幸得闻佛法,得遇净土,成为极乐圣众之一,旷劫以来造罪造业受苦受难的生死轮回,很高兴难得地今生终于划下了休止符,次生之后,便是光寿无量的佛身,得永恒的生命,自在的身心,于宇宙间自由来往,广度历劫怨亲并及一切众生,一想到此,则任何苦都不以为苦,是转苦成乐;回顾周遭的亲朋邻居并所有同胞,依然迷而不悟,每日追求五欲,贪罪中之乐,不求出离,便油然生起同情之心。

人生本质就是苦,故佛陀常言「人生是苦」,同时苦也是入道的因缘,故佛陀初转*轮时第一句便说「苦集灭道」,因为三界是火宅,六道皆苦海,茫茫苦海中,能知苦厌苦则能入道,能欣慕极乐便能往生。善导祖师说:「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厌则娑婆永隔,欣则极乐常居。」人生如电光石火之短暂,而未来世却是无穷无尽的漫长,能假藉短短几十年之苦而出无穷无尽之轮回,何幸如之!故苦是入道因缘,苦尽甘来,应该感谢此苦,一般人不知苦不厌苦,只贪瞬眼即逝的欲乐,却受长劫无尽的苦报,实在很不值得,很不幸,很可怜愍。所以你勿须因苦而苦,要因苦而乐,感谢庆幸此苦。

又,由自身之所以特别苦,便可知道自己旷劫以来罪业之深、出离之难,也由此更应乘托弥陀愿力,定得往生;知道此机是弥陀正客,座上嘉宾。

净土法门在二种深信。既信自己是罪恶深重的生死凡夫,则旷劫以来何罪不造?何怨不结?正是造罪无量,结怨无边,故今生受苦乃是当然,否则便非二种深信之机。既是二种深信之机,则今生遭遇,理所当然,不能怨天,不可尤人,应当欢喜承受,并请人宽量。故净土宗之人,触光柔软,凡事只知道自己过咎,不会计较别人,遇境只知道自己该受,不会怨天尤人;而且与弥陀机法一体,佛凡一体,当然转苦为乐;境由心转,心变境变,故心境一变,周遭的感觉也会完全改变。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