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法师文库 > 上人 >

上人讲演集二 正行与杂行(二)(3)

观想正行:一心专想象净土依正 在这里的「观想正行」,跟《观无量寿经》〈定善〉所讲的「十三种定观」的观想,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呢?是不一样的。因为《观无量寿经》的定善观想是有次序的,依照经中所描述的方法一步

观想正行:一心专想象净土依正

       在这里的「观想正行」,跟《观无量寿经》〈定善〉所讲的「十三种定观」的观想,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呢?是不一样的。因为《观无量寿经》的定善观想是有次序的,依照经中所描述的方法一步一步去观想,同时观想的行者也必须是这种根器,依照这个法修行就能够达到那个效果,否则就观不起来,学而不能成就,这是属于定的范畴。

       而此处所说的「观想正行」是属于「散善」而不是「定善」,既然是属于散善,此中的「观想」也就是以我们凡夫本来就有的那种散心的状态,去想象极乐世界的庄严。这有什么根据呢?就是根据善导祖师所写的《观经四帖疏》〈散善义〉中「深心」的解释。善导祖师说:

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

       这一段话是在《善导祖师全集》第244页的最后一行。所以,是以弥陀依正二报来「使人欣慕」,而不是使人去入定观想、做思惟正受的功夫。既然这样,岂不是以我们凡夫的散乱心,去想象、欣慕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庄严,而愿生极乐世界?所以它是一种厌离娑婆、欣生极乐的方便。也就是说,当我们读诵净土三经的经文,就能够晓得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那个时候自然会产生向往求生之心。所以,这十三观也好,或者是《无量寿经》所描述的极乐世界的庄严也好,无非都是在引发我们一种仰慕、欣慕、欣求的心,不在于要我们去做思惟、正受这种入定或是三昧的功夫境界。如果不要求定境三昧,就适合我们,相应于我们这种根机,这样机法就相应了。如果善导祖师所讲的五正行中的「观想正行」,是一种三昧功夫境界的话,那我们不能相应,就不能作为我们的正行之一了。

礼拜正行

       接下来是:

礼拜正行:一心专礼拜阿弥陀佛

       也就是说,唯有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本尊。所谓「本尊」就是本来就尊贵尊重;尊贵而必须尊重的,就是本尊。各宗各派的本尊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一宗的本尊就是「南无阿弥陀佛」,除了南无阿弥陀佛之外,不作本尊。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唯以阿弥陀佛一佛为独一无二,可以说是独尊独一的法门,因此我们即使想象,也只有想象阿弥陀佛端严的法相、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要拜也只有礼拜顶礼阿弥陀佛,不顶礼其它的诸佛菩萨。

本尊阿弥陀

       有关「本尊」的内容,在《回归善导》第56页的地方有说明。我在这里随文念一遍,大家静静的听。

何故安置本尊?罪恶深重之我身,感念阿弥陀佛救度之恩深,同时对阿弥陀佛归依之情切,渴慕阿弥陀佛,仰望阿弥陀佛,深切渴仰之余,不知不觉深生欲瞻仰佛身万德之尊容,欲顶礼佛身庄严之妙相,因而以万德庄严之弥陀妙相,作为本尊,安于佛堂,日夜瞻仰顶礼,表达渴慕仰望之情,这是念佛人归依之心的自然流露。世人常有祈求现世幸福,或来世福报而供佛礼佛;然而我等念佛人之赞叹供养,恭敬礼拜,都是源自深切归依渴仰之情的自然流露。

本尊身相之根据:正依经典中阿弥陀佛现其真身之处有二:一是《大经》「灵山现土」之阿弥陀佛,二是《观经》「住立空中」之阿弥陀佛。

一、「灵山现土」之佛:释尊在灵鹫山宣讲《无量寿经》,即将讲完时,释尊向阿难尊者说:「你起来,整理衣服,向西方合掌,敬礼阿弥陀佛。」于是阿难尊者便正身向西,合掌敬礼,愿见阿弥陀佛及极乐净土。此时极乐净土及阿弥陀佛,放大光明,遍照世界,如日东升,夜闇皆晴,明见万物。阿难尊者,与大会四众,一时悉见威德巍巍之阿弥陀佛(以上略译《大经》下卷「灵山现土」之文)。此谓「灵山现土」之阿弥陀佛,善导祖师《法事赞》下卷言:「一坐无移亦不动,巍巍独坐度众生。」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虽然真身端坐在极乐世界不动不摇,但却显现到十方世界去救度众生。好像是说,在不动不摇的当下,已经跟十方世界合在一起了,阿弥陀佛的法身遍满整个大宇宙,我们每一位众生,没有一个人是离开了阿弥陀佛如来掌中的,所以说「巍巍独坐度众生」。

立撮即行

二、「住立空中」之佛:释尊在王舍城为韦提希夫人宣讲《观无量寿经》,当说到:「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时,忽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令韦提希夫人惊喜地瞻仰礼拜到阿弥陀佛的真容;同时显示出阿弥陀佛的存在,就是为了随时随地救度卑贱罪深之我辈愚恶苦恼之凡夫。弥陀化身之善导祖师于此段经文之处,自设问答,以解释阿弥陀佛住立空中之义而言:

问曰: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轻举,既能不舍本愿,来应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机也?

答曰:此明如来别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常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此文之意:罪恶深重之我等苦恼凡夫,被业力所牵引,即将沉入地狱之火坑,阿弥陀佛不忍坐视,为了逼切救度,故亲临此界,一个箭步向前,立即抱住,归于净土。犹如无知婴儿,爬到井边探头,父母瞥见,立即不顾一切,抢天呼地奔往井边,抓住婴儿便走。此之危急场面,单是悠悠泛泛地说声「危险啊!」已缓不济急,此刻千钧一发,若不立即行动,飞步向前,后悔莫及。故阿弥陀佛之所以立身于空中,是为了显示随时救度临临欲入三恶火坑之我等罪恶凡夫的救急之大慈悲。故以阿弥陀佛之尊容妙相为本尊,有其深长之意义。此亦即是善导祖师所言之:「不舍本愿,来应大悲」、「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之佛身。

       这两段文就是说明本尊有两种,一种是在《无量寿经》阿弥陀佛说法的景象,另一种是《观无量寿经》所讲的,阿弥陀佛住立在空中,所以一种是坐相、一种是立相。坐相是在极乐世界,不移不动,巍巍独坐;而立相是亲临到我们面前,来安慰我们、来等我们、接引我们。那么这两种之中,应该是以哪一种为本尊呢?当然哪一种都可以,因为这些都是依据经典所讲的,所以都可以当作本尊,只是对我们来讲,立相比较有亲切感。为什么呢?因为祂是主动的、不假千里的来到我们面前,而不是高高的坐在那里,所以对我们就特别有亲切感。当然啦!如果了解祂的意义,其实坐相、立相都是一样的。但是为了要救度众生,随时要在你的面前等待,一旦时间到了,三只手指头一抓(这个「撮」我查字典就是三只手指头)就要把我们带到极乐世界去了,如果慢一步,我们可能就要沦落到三恶道,所以说「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