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亲闻记(9)

‘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如有我,我负债,我要还,多劫以来,积得甚厚,还得清吗?无始业债,存不存在,看有我无我。如有我,机缘遇会时,欠债还钱,欠命抵命。证得罗汉果以上,无我了,就不要再还。虽然不

‘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如有我,我负债,我要还,多劫以来,积得甚厚,还得清吗?无始业债,存不存在,看有我无我。如有我,机缘遇会时,欠债还钱,欠命抵命。证得罗汉果以上,无我了,就不要再还。虽然不还债,而他要以大慈悲心救度一切苦难众生,比还债要加多少倍的积极认真与辛劳。此经字字句句都是叫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脱离轮回。‘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诸漏’指‘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是因,六道是果。‘长揖世间’,是永远脱离三界六道。虽未见性,只断见思而尘沙无明仍在,亦能脱离轮回,而他们对于明心见性之修学有决定信心,知道这是真实的,将来一定能证得果位,念佛人亦要把身心放下,才能得到念佛三昧,永脱轮回。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舍身’是决不贪恋这个身体。众生最难放下者即此身。‘微因’,微是微少,以凡夫的眼光看舍身是了不起的事,在佛菩萨看来,三种烦恼只舍见思,算不了什么,还有尘沙无明未断。如果在大乘法门讲,菩萨有五十一阶级,舍身所受的果报只在十信位之第七信,还有四十几个位子。纵然得到相似无为,禅定是相似无为,与无为法相应,而其定不能持久,故称相似。楞严经上说,要证得九次第定才算是真无为,前面的四禅八定是世间禅,均属相似无为。即使生到最高非想非非想天,寿命有八万大劫,定力不会失掉,而时间到了,定功仍会失掉,可能堕落三途。因其自以为成佛,觉得已证到大涅槃,说大妄语,更加诽谤三宝,因此堕落。‘如我马麦,正等无异’。大修行人也要还债,但佛是表演。佛在经中说,在过去生中有一段因缘,久远之前种的因。在舍卫国毗兰邑,阿耆达王请佛及五百比丘至其邑供斋三个月。佛及僧众抵邑后,才受供六日,魔即入宫来惑王,王就忘却供斋之事。邑内又适逢饥荒无从乞食。幸有马师将马麦一半来供佛及僧。至九十日后王才醒悟,向佛求忏。舍利弗便问佛是什么因缘。佛说:过去毗婆尸佛时,有王请佛及僧,食已,为一病比丘带回一份饭菜,经过梵志所居山林,梵志闻香就生妒心说:‘秃头沙门应食马麦,何必供与甘饭?’随从五百童子亦跟著这样附和。当时这位梵志就是现在我身,五百童子即现在五百罗汉。只因一念妒心,轻骂沙门,使自己受马麦之报。

梵志是外道,也是修行人。佛在世时,外道有九十六种之多。凡是心外求法者均谓之外道。佛门内也有外道,称之门内外。佛法是向自性中求,向内求而非向外求。按照佛的教诲去作,就可以求到,并不是要求佛给我们什么。明朝袁了凡先生接受云谷禅师的开导,把他一生修学的历程与效果写了一本了凡四训。云谷禅师未叫他天天拜佛求佛赐恩,只叫他断恶修善,去习气,存好心,即能扭转乾坤,他就遵之而行,结果真是一生命运大有转变。算命孔老先生说他寿元只五十三岁,一生无子。后来不但有子而且活到七十几岁,这本了凡四训是训子的。照云谷禅师的开示以求是对的,合情如法。如自己不自悔过行善,而求佛菩萨保佑赐恩,希望中头奖一百万,许愿供佛菩萨几万,这不但得不到,而且造了很大的罪过,因为把佛菩萨当作贪官污吏看待。

说话无论有心无心,不要以为说完就没事了,其果报在后头。知道这种事实,起心动念,都要小心,动一个念头就造一个业,如不出三界,这个业因都要受果报。对人对事心中不高兴,口出恶言,不知道以后的果报可畏。有时候好心不得好报是有原因的。在顺逆境中要脑筋清楚,顺境不谈,如横逆来临,即应逆来顺受,绝不怨天尤人,不再结新怨。佛教我们放下实是好办法,舍妄念,心自然清净,心清净即能了知一切事的真相,心得自在。

如有人说不舍偷盗亦可证三摩地,此是魔说,决定不能有非份之想。为人处世,纵然自己应该得的也要把它舍掉。世间生活,衣食不能缺,但应知足。生活愈简单愈好,标准降至最低限度。佛规定出家人日中一食,三衣一钵。对在家居士的尺度就放宽了,可随著社会上一般人的生活水准,不求奢华,标准随地区随时代而有差异。如自己生活有多余的,应布施供养社会有需要的人,绝不贪图享受。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卮是装酒的器皿,如酒杯,下面有一个洞,装酒就漏光了,无论如何也装不满。修定,大小乘佛法所有宗派修学的纲领就是禅定。得定以后,才能开慧,定是枢纽,慧是目标,念佛一心不乱即三昧,也是禅定,有偷心如酒杯有一个洞,绝得不到念佛三昧。

‘比丘’指出家弟子,出家人之财物就是衣钵。古代在家人供养一钵饭容易,供养一件衣服不容易。布是手工织的,衣料不易得。出家人也必须体谅在家人之艰难,所以出家人用‘粪扫衣’,即将累集破旧的衣服,择其可用的部份剪下来,拼成一件衣服把它缝起来,染成深色,不取正色红黄蓝白黑,把各种颜色混合起来,谓之架裟。架裟梵语,混杂义。随身体大小肥瘦分成五条、七条、九条及二十五条。钵大小要配合自己的饭量,谓之应量器。除衣钵外,毫无积蓄,心中清净,目的是令人舍偷心。乞食剩下来吃不了,不能留到明天,应布施喂鸟兽,与众生结缘。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