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生院讲婆罗门教在印度雅利安人中产生和发展的这一概述,就讲明了产生佛陀的学说的意识形态和物质生产条件的背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精辟地指出:"更高的即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因为宗教离开物质生活最远,而且好象是同物质生活最不相干。……头脑中发生这一思想过程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归根到底决定着这一思想过程的进行"。在同一书中,恩格斯还指出:"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侯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末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恩格斯还指出:"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随着宗教的向前发展,这些神愈来愈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直到最后,由于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几乎可以说是蒸馏过程,在人们的头脑中,从或多或少有限的和互相限制的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 婆罗门教,作为在印度雅利安人"头脑中发生"的"这一思想过程",归根到底与印度雅利安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存在着联系,后者甚至"决定着这一思想过程的进行"。当时印度雅利安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表现就是人们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等四个种姓,并另有"贱民";其中婆罗门在婆罗门教中视为至上。显然当时社会生产力很落后,靠天吃饭,对大自然不甚了解。婆罗门作为祭司是唯一"通天"的阶层,他们就创造了婆罗门教来维持和巩固其利益和地位。 "婆罗门"这一词在梵语中用罗马拼音为 Brahmana,婆罗门教的重要经典,汉语译为"梵书",在梵语中也为Brahamana。他们所信奉的三相神之一的"梵天"在梵语中为 Brahma或Brahman,认为世界万物(包括神和人)都是他创造的。婆罗门教中抽象出来的"梵",在梵语中也就是Brahma或 Brahman;认为它既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也是修行解脱后的最高境界,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的、无差别的、无所不在的最高实体。婆罗门被说成是从梵天的口中诞生的,当然他们的职责是宣扬梵天的教义并用祭祀同梵天沟通。记载梵天教义的书就被称为"梵书"。汉译"梵语"一词在梵语中为Samskrt ,其意思是在吠陀语基础上进一步精加工后成的语言,区别于当时流行于一般人民中间的各种"俗语"(Prakrt)。梵语当然艰深难懂,也难以掌握,往往仅为当时的极少数"学者"即婆罗门及其他一些上层人物所掌握;而且往往用在祭祀等宗教活动中,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语言,(也可能出自这一原因,被汉译成"梵语)。 到了公元前六世纪,即悉达多王子的时代,印度雅利安人社会的生产力显然有了提高:据佛教文献记载,在当时印度的北部已经出现了较大的王国就有十二个(其中包括摩揭陀、阿 槃底、梵萨等),不包括迦毗罗卫等小国。当时刹帝利和吠舍两种姓在社会上的地位有了提高。他们不满足于婆罗门所宣扬的"梵"这一最高境界,因为"梵"的意思是"清净"、"寂静"或"离欲"等,妨碍他们变革现状等的要求。他们对梵天的绝对权威和信奉也有了动摇。兰卡"佛学和巴利语研究生院"讲佛学产生时就特别指出在当时古印度的大地上涌现出数以百计的不同的学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归结起来,主要是婆罗门的守旧思潮和非婆罗门出身的沙门(道人)的革新思潮。后者的卓越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悉达多王子。悉达多王子在出家学道、游方、苦行六年之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思索,终于"悟道成佛",这显然是悉达多了解、学习、探索、思考人生、社会乃至于宇宙的过程,终于有所悟。他成佛后,进行了45年的游说传教活动,其基本教义在巴利语中称为 Dhamma,汉译"法"。"佛法"就是悉达多的学说。按该研究生院的讲述,"佛学"的基本教义就是反对婆罗门的基本教义,其核心就是反对婆罗门教的核心——梵我概念。根据婆罗门教的教义,"梵"既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也是修行解脱后的最高境界,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的、无差别的、无所不在的最高实体;而"我"来自于"梵",存在于"众生"的个体之中,它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当个体死亡后根据创世主的决定"上天"或"入地狱"。"我"根据婆罗门教修行,亲证与"梵""合一",即达到解脱后的最高境界——"梵"。这里的"梵"相当于后来各种宗教所宣扬的各种"创世主",这里的"我"相当于"灵魂"。罗侯罗法师在"佛法"一书的第六章"无我论"中明确指出"在成佛后的第五周佛陀曾自思:'我已理解此法,而此法是反潮流的( patisosgami)。'" 罗侯罗法师对此在该章里作了详尽的论述,其结论是"根据佛法,上帝和灵魂的信念是虚妄不实的。"兰卡佛学和巴利语研究生院的卡卢纳达萨教授在讲"无我论"时也同样明确地指出:"在我们身上或身外,不存在我们称为'自我'、'灵魂'等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一切都无常( sabbe samkharaanicc)。" 与前面引证的恩格斯的原话相对照,"佛法"在兰卡的理解和中国对"佛教"的理解在其本质上差别很大:兰卡认为"佛法"是否定恩格斯认为构成宗教的一些基本要素的,如:灵魂,灵魂不死,"世界是神创造的"创世说等。 佛法的基本教义 据兰卡僧俗学者研究,佛陀宣讲佛法不使用婆罗门所用的梵语,而用摩揭陀俗语,后因此被称为巴利语。我国学者季羡林先生在其"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一文中也强调指出"一方面不允许利用婆罗门教的语言梵文,另一方面,也不把佛所利用的语言摩揭陀语神圣化,使它升为经堂语而定于一尊,它允许比丘们利用自己的方言俗语来学习、宣传佛教教义。"在悉达多王子在世和去世后的几百年里,佛法是用口头传授的方式传播和保留下来的。公元前一世纪,兰卡五百比丘在兰卡中部现马德雷附近的阿卢寺举行大结集,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把全部三藏经及各类注疏刻写、记录在贝叶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巴利语文献。兰卡的这一举动可以说是自公元前三世纪佛法传入兰卡以来对佛法和巴利语深入研究的结晶,也是有关佛法的一项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研究。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学说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其创始人所叙述论点的正确理解。从那以后,兰卡僧俗学者对佛法的研究一般都以这一巴利语文献为依据,而且他们的研究及世界各地不少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巴利语文献的准确性。 佛法所叙述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哲学、宗教、心理、伦理、道德等等,其教义也相当艰深难懂。笔者在此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兰卡僧俗学者对佛法基本教义的一些重要的论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