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教“智慧”的内涵和现实意义的探讨

学佛网摘站---学佛网,佛,阿弥陀佛,在线念经,在线念佛,念佛,在线诵经堂,在线念佛堂,在线修行,法宝流通,佛教博客,佛网导航,净土,西方极乐世界,净空法师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征文

佛教“智慧”的内涵和现实意义的探讨

心律

提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佛教“智慧" 的内涵进行比较全面的探讨,即通过探讨佛教“智慧"与一般世间智慧、与儒家“智慧"的不同,通过探讨佛教“智慧"在整个佛教理论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来揭示佛教“智慧"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探讨佛教“智慧"的现实意义,找到一条使佛教顺应时代发展、顺应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们心理变化的路径。

关键词:佛教   智慧   现实意义


A Discussion on the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Wisdom" of Buddhism
Ven.Xinlü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ies to disclose the connotation of Buddhist wisdom through a discussi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uddhist wisdom, worldly wisdom, and Confucian wisdom. It also discusses the position of the “wisdom" of Buddhism in the whole Buddhist theoretical system, on the basis of which, it finds a way to  make Buddhism sui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times, to the modern societal life, to people's psychological chang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offer a spiritual guide to the modernization in China.

一、佛教的“智慧”

在整个佛教理论体系中,智慧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佛教的“佛”,是佛陀音译的简称,佛陀即觉者,是对宇宙人生真相彻明了的人,而觉者,就是具有圆满智慧的人。佛教经典里的《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心经》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两部经典讲的都是众生如何放下“我执”,得到智慧,了悟生死,得以从生死烦恼的苦海中,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的境地,也就是到达佛陀开示给我们的“彼岸”。实际上,《金刚经》和《心经》都是讲如何得到智慧的重要佛学经典。净空法师说, “佛法所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 ,“佛法自始至终讲的是高度智慧” 。

“智慧”一词,属汉语语汇。《墨子·尚贤》:“若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孟子·公孙丑下》:“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这里的智慧,有聪明、才智的意思,是指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佛法所说的智慧与世间的智慧却不一样,区别在于得没得到“正觉”。正觉必须是对宇宙人生断见思烦恼的了悟,若还有是非人我、贪嗔痴慢,就不能成正觉。世间有很聪明的人,具有很高的智慧和很强的能力,对于宇宙人生有相当的觉悟,但不能称正觉,原因在于他没有断思见烦恼。佛法所修的智慧,断除了是非人我与贪嗔痴慢,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是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大乘佛教称为“诸佛之母”,“智慧有上中下三等,佛教修学第一个阶段是‘正觉’,向上提升一层是‘正等正觉’,最高的是‘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你得到‘正觉’,就称你为‘阿罗汉’。若是你得到‘正等正觉’,就称你为‘菩萨’。若是你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就称你为‘佛陀’” 。所以,鸠摩罗什和玄奘在翻译佛学经典的时候,都依梵文把智慧音译为“般若”,把 “无上正等正觉”音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因为尊重,更是因为在汉语语汇里找不到准确对应达意的词语,只好采取音译的方式,让修学佛法者自己去体悟其真正的内涵。

佛教的“智慧”和“慈悲”是分不开的。有“慈悲”心,也就是有菩提心,才能得智慧。只有深具智慧之心,才会大慈大悲在心,成为以救世救人为己任的大觉大悟之人。大乘佛教修菩萨行,“悲智行愿”四修并重。《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开篇就说:“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这里的“发慧”也就是得智慧。佛陀四十九年所说的,不外乎“戒定慧”三学,也就是持戒、修定、发慧;“戒”和“定”是手段,“慧”是目的。《法句经》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以为,“戒、定、慧”也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好,就是要培养慈悲心性,平等地对待世间众生,推己度人,无我利他。深具慈悲,心胸才能够无限、无相、无住,才会变得清净、真元、灵明。心地清净,便会“明心见性”,了悟宇宙人生,“见性成佛”,智慧的祥光自然而然就显现了。惠能大师见五祖弘仁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就是这个意思。儒家也讲修定而后有得,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里就提出“止、定、静、安、虑、得”。但儒家的“定”是“志有定向”,即定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所以,儒家的“得”,“得其所止”,“止于至善”,“事理当然之极也”,也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类 。儒家的所“得”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儒家讲仁爱,强调建功立业,其智慧是心有所住;佛教修学“定”然后所得的智慧却不同,佛陀反复告诫信众“应无所住” ,“心无挂碍” ,“无所住”和“无挂碍”绝不是空而无为,而是在实践“悲智行愿”的时候破“我执”,即有为而无我。佛教的智慧是深具慈悲情怀的大智慧,是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究竟圆满的智慧,层次要高得多,包容性要大得多,时空的延展性要深远得多。

二、探讨佛教“智慧”的现实意义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里,佛教的传统价值观念应如何进行新的诠释,佛教如何“以合乎理智的教说,示导人类转迷开悟,实现净化社会的理想” ,是我们每一位佛弟子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我觉得还是要用释尊开示于我们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坚持“悲智行愿”的伟大精神,寻求佛教与时代社会的紧密结合,“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文化和精神支持。

(一)全面、准确地体悟佛陀传给我们的无上“智慧”,继承和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使佛教教义能够契合时代,为现代化提供佛教的道德救助和精神导向 。

佛教是否存在更新观念和与时俱进的问题?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更新观念和与时俱进,其实是释尊说教里的题中应有之义。须菩提在回答佛陀提问时说:“如我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华严经》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楞严经》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有这些都是佛在开示我们:佛法“无有定法”,学法修行没有一成不变的路径可循,绝不能拘泥于佛教教条,要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顺应大众的心理和生活习惯,也就要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禅宗信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佛成性”的教理,就是不依据文字流传,在佛教经典之外传承佛法,也就是说学佛修行绝不能墨守成规。净空法师说得好:“佛法是教学,教我们生活,永远站在现代化的前端。佛法讲求的是现代化、本土化,所以佛陀教育能受一切大众欢迎。”这里的“现代化、本土化” ,就包含了观念的与时更新、与时俱进。佛教东渐2000年来,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在坚持佛教教义的前提下,不断适应时代变化,不断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