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教中的种种法会(2)

观音七 杨枝净水赞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 开经偈 普门品 观音偈 观音圣号(绕佛) 归位(坐下继续念佛) 止静、开静(继续念佛) 三皈依 回向 我们礼拜观世音,尊敬观世音,纪念观世音,主要是为了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什

观音七

杨枝净水赞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

开经偈

普门品

观音偈

观音圣号(绕佛)

归位(坐下继续念佛)

止静、开静(继续念佛)

三皈依

回向

我们礼拜观世音,尊敬观世音,纪念观世音,主要是为了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什么功行呢?

我们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应化。观世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以及普门示现,度化众生的事迹,实在是我们的榜样。

事实上,大家都可以来做观世音菩萨的应化身,像信徒们今天发心在道场的殿堂服务,下次又积极地参与寺院中法会的活动,这就是佛陀的法音宣流,诸菩萨的随缘应化啊。

我们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自在,自在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去创造,如果我们能自在和任何人相处,任何事我们能自在处理,任何道理我们能自在通达,一颗心能使它自在无碍,任何时间我们都能自在修持,任何逆境我们能自在克服,时时能做到随人自在、随事自在、随物自在、随心自在、随缘自在、随境自在、随处自在、随时自在、随理自在,那么,我们自己不就成了观自在了吗?

我们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

我们可以没有金钱、没有爱情、没有学问,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不可以没有慈悲。一般人只是对喜爱的人慈悲,对不喜欢的人就不慈悲;只对自己家属亲人慈悲,对外人或不相干的人就不慈悲。这都是因为缺乏平等的慈悲。而我们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是以平等的慈悲、无相的慈悲、积极的慈悲、无对待的慈悲以及无贪求的慈悲去对待一切有情众生。

我们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智慧,<普门品>中,佛陀一直赞叹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无尽意菩萨闻后,就将代表智慧的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表示度众不光是要有慈悲,更要运用智慧;而观世音菩萨却不肯接受,这是因为在他的慈悲中已经具足智慧,并不是没有原则的滥慈悲。最后在释迦牟尼佛的解说下,观世音菩萨接受了璎珞,将其中的一份供养现世众生的领导中心释迦牟尼佛,另一份供养代表一切有情的真理法身多宝佛塔。由此可见,观世音菩萨慈悲中的智慧是多么清净庄严啊。

如何做个日日观音:

悲伤的时候有欢笑的表情,欢笑的时候有悲伤的挂念。

忙碌的时候有轻松的感受,轻松的时候有忙碌的进取。

贫穷的时候有富贵的自尊,富贵的时候有贫穷的谦虚。

急躁的时候有缓慢的修养,缓慢的时候有急躁的精神。

受苦的时候有快乐的观念,快乐的时候有受苦的心情。

发怒的时候有慈悲的心肠,慈悲的时候有发怒的认真。

得意的时候有失落的想法,失落的时候有得意的喜悦。

拥有的时候有喜合的个性,喜合的时候有拥有的感受。

5 浴佛法会(佛宝节、佛诞节、浴佛节)

据《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后摩耶夫人于四月八日生下了悉达多太子,四天王以香汤浴太子身。又《普曜经》载,悉达多太子降诞人间,九龙以香水浴圣尊。后世佛教徒为庆祝教主佛陀诞生,每于农历四月八日 (或国历五月的月圆日)举行浴佛法会。

“浴佛”,佛真的要我们替他洗浴吗?其实只不过是藉外在的佛来涤洗我们的内在佛,浴佛主要是在净浴我们的心。

庆祝浴佛节,我们应该以“道德人格”、“慈悲心”、“尊重他人”等庄严的心态来庆祝佛诞节。

程序:

戒定真香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心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唱)

佛宝赞

赞佛偈

念佛、绕佛

三皈依

回向

浴佛(唱浴佛偈)

午供

开示说法

举行浴佛法会,有几种意义:今日社会可说人心不古,平常我们身体脏了可以用水洗净,衣服脏了也可以用水洗清;但人心的污秽黑暗,则要用佛的法水洗涤,我们在此举行浴佛法会,实际上是藉此来洗涤我们的心灵。

在佛门中有南北传、显教、密教,各宗各派,各寺院也供奉不同的佛菩萨圣像,信众可以依自己所修持的法门亲近不同教派或礼拜与自己相应的佛菩萨。但佛陀只有一个,是各家各派都要共同尊敬的对象,故藉此浴佛的节日来凝聚佛教徒的力量。

基督教徒对其教主的圣诞都非常重视,每逢圣诞节,举国上下都狂欢热闹。今后希望佛教徒对佛陀的圣诞也要举办很多活动来纪念,如:讲座、花艺展、园游会、联谊会等等,并集合信众一代代将信仰的灯传承下去。

6 盂兰盆法会

农历七月,在佛门又称为僧伽月、功德月、报恩月、孝道月、福田月。佛陀在世时,就有供僧仪式的传承,据《孟兰盆经》载,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以天眼通看见母亲堕在饿鬼道中,皮骨相连,心痛如绞,立刻施展神通,以钵盛饭,往饷其母,然而饭食皆变成火焰。目犍连为了度脱母亲,乃向佛陀请示解救之法。佛陀因此指示目犍连可在七月十五日僧众结夏安居圆满时,以百味饮食供养僧众,能得无量功德,救度七世父母。

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为梁武帝,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普施诸寺,后来蔚为风气。民国以来,寺院仍然遵循往例,举行盂兰盆法会,在诵经施食以外,并有供僧大会。

程序:

炉香赞。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盂兰盆经

三皈依

回向

午供

开示说法

农历七月十五日,在佛门称为佛欢喜日,与一般民间所称的中元意义不一样。“佛欢喜日”是指在三个月结夏安居圆满后,有不少精进的僧众在这段时间用功开悟,而令佛非常欢喜,所以名为“佛欢喜日”。在这一天供养开悟或有修有学的僧众,依其功德超荐回向往生父母,可令其超生。因此,佛陀在世时,就有供僧仪式的传承,“供僧”在中国社会民间是颇受注重的一件大事。如四月八日为佛宝节,七月十五日为僧宝节,十二月八日为法宝节,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让僧俗二众多一些联谊的机会,并藉着供僧,供养“僧服”,让僧众服装统一、礼仪统一、规矩统一、称呼统一,在一切“统一”之下,自然佛教界的力量就能凝聚,而不再为表相的不同而自我分裂,削减力量。

国内已有寺院借法会推动孝道、功德、供僧、道粮等活动。近几年来,有的地方斋僧大会上,其筹办内容只是动员各方人力、物质、在家信徒、义工共同训练几个月来发心服务;僧众则舟车劳顿,南北奔波,吃一顿饭,受供养金,领纪念晶。事实上,“供僧的意义”在于: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