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菩提道次第论》修学要领(4)

第三是认识到暇满人生的重要。殊胜的人身具有暇满、义大、难得三大内涵。暇满,是远离八种无暇,得到有暇、十种圆满的人身。在六道众生中,这是最有利于修学佛法的身份。义大,是说这一身份能帮助我们实现成就无上

第三是认识到暇满人生的重要。殊胜的人身具有暇满、义大、难得三大内涵。暇满,是远离八种无暇,得到有暇、十种圆满的人身。在六道众生中,这是最有利于修学佛法的身份。义大,是说这一身份能帮助我们实现成就无上菩提、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因此这一身份价值极大。可以这么说,成佛的价值有多大,这一身份蕴含的价值就有多大。难得,是指在有情界中,种暇满之因和已得暇满果报之有情非常稀有。认识到暇满人生的巨大价值和难能可贵,目的是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生的价值,并为实现人生的究竟价值而努力。整个佛法的修学都为我们实现人生的究竟价值服务的,而《菩提道次第论》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明而又实用的修学套路。

2、三士道

《道次第》的殊胜,在于它对修学佛法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合理建构。佛法是如此博大精深,如果没有纲领可以依循,很难在短时期内掌握其核心内容。

具备入道基础之后,将正式进入道次第的修学,内容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宗大师关于三士道的建构非常合理,以下士道、中士道为上士道之基础,以菩提心为统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由浅入深的、从学佛到成佛的修学步骤,不仅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声闻乘和大乘教法的关系,对于引导三乘行者趋向无上菩提也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大乘经典只讲菩萨乘的修行,阿含经典只讲声闻乘的修行。如果我们想修习解脱道,就应按声闻的经典去修学;如果想修习菩萨道,则应按照大乘的经典去修学。两者不仅未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多少存在一些相互排斥的现象。在大乘经典中,对小乘多数持贬低的态度,认为其不究竟,或对声闻的发心进行呵斥。当然也有部分经典带有融摄的性质,如唯识系的经典就会比较圆融。而在声闻乘地区,部分人干脆就不承认大乘。“大乘非佛说”,并不是今天才提出的,在印度早就出现了这样的质疑。为了澄清这个问题,早期的唯识论典作了很多说明:一是证明大乘为佛说,且比小乘更殊胜。弥勒菩萨的《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随着《阿含》研究的兴起,一些学者以现代学术研究的方式来考证佛法,认为大乘是后来发展起来的。这种观点在欧美、日本和台湾比较盛行,使“大乘非佛说”这一古老话题再度浮出水面,并成为教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所以,我们需要足够的智慧,才能正确看待大乘和小乘。否则的话,接受了《阿含》教法,结果诽谤大乘,由此造下深重的罪业。所学的那一点点,还不够偿还谤法之罪,岂不是太可惜了?而学大乘的人,如果忽略解脱道的基础,盲目批判小乘,一样也是学不好的。

在三士道的建构中,以菩提心统摄整个成佛之道,从人天乘进而解脱道,并最终抵达菩萨道,这个统摄非常合理。佛法毕竟是要面向并度化一切众生,一个殊胜的法门,应该任何人都可以契入。不论在哪个时代,上根利智毕竟只是极少数。而《菩提道次第论》所建构的这条修行之路,对于任何根基的人都适用,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根之人固然可以受用,上根之人也同样对机。通常智力高的人,往往会缺乏耐心,不够勤奋。即使能在善知识指点当下悟道,也要通过不断修道来克服凡夫心。这就需要共下士道和共中士道的磨砺,不断地念死、念恶趣苦。如果没有这种长期的观修,即使发起菩提心,也难以恒久地保持,甚至到最后会被凡夫心取而代之。

有些根基较好的人,往往自恃无恐,感觉对生死也无所谓,但最后却被这无所谓害了。所以,利根人同样需要经历三士道的历练。而对于钝根者,则可从下士道开始入道修行,不会因起点太高而无法契入。下士道圆满了,就能得到暇满人身。有了这一保障之后,可以再接再厉,继续修习中士道、上士道,最终成就佛道。

另外,对上根利智的人来说,三士道还提供了检测的标准。有些人觉得自己见性了,觉得自己就是菩萨了,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呢?《道次第》告诉我们:下士道标准的心行是什么,中士道标准的心行是什么,上士道标准的心行是什么。如果下士道的心行还未达到,却自以为是上士道的根基,根本就不需要从基础修起,那不是痴人说梦吗?

《道次第》的引导,将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圆满。下士道又称共下士道,中士道又称共中士道。下中上根机的人都能找到成佛修行的契入点而最终圆成佛道。

我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这一建构非常殊胜。具备这个框架后,无论今后学习解脱道还是菩萨道,都能很好地处理并衔接彼此的关系,而不会走向片面。不论我们今后修学什么法门,《道次第》都可以作为基础。

编辑:心晶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